产品中心

图书内容页

  • 书名:文学本质界说中的审美问题研究
  • 编著者:万娜
  • 丛书名:文学理论批评建设丛书
  • 版次:1-1
  • 定价:25
  • 印张:7.75
  • 出版日期:2018-01
  • 适用对象:文学理论方向研究学者
  • 中图法:I206.7
  • ISBN:978-7-5622-8085-9
  • 开本:32
  • 字数(千字):200
  • 页码:248
  • 责编:郭颖楷 刘沁怡
  • 装帧:平装
  • 图书类别:学术著作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一本对中国当代文学观念与审美之间的关系做专题性研究的著作,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审美”在中国当代文学观念中呈现的复义含混样态;第二部分着重对我国近三十年来文学观念中出现“审美论”倾向的原因加以思考和阐释;第三部分对文学理想型关注“文学应该是什么”的设问方式作出勾勒;第四部分反思“审美现代性”作为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伴生的文化特性对于“审美”与文学观念联姻的影响。文学观念是对“文学是什么”没有尽头的思考和阐释,而与其结缘的“审美”,将会在这一思考和阐释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反思、辨析、扬弃、颠覆以及再创造。

作者简介

万娜,1980年生,湖北武汉人,2002年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2009年获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2009—2011年在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目录

绪 论 一、文学本质问题研究的必要性 二、文学与审美 三、文学本质界说与审美问题 四、中心议题和主要内容 第一章 复义含混:审美与文学本质的多棱镜 第一节 审美与反映 一、从八十年代的两本文学理论教材说起 二、反映论文学观与唯物史观在我国的接受状况密切相关 三、审美反映论的出场 第二节 审美与表现 一、“表现”与“反映”在文学观念中的交织现象 二、表现论文学观中的“主体” 三、向“形式”过渡的审美表现论文学观 第三节 审美与形式 一、“内部研究”与文学观念中的形式本体论倾向 二、被“形式”改写的“审美”内涵 三、“形式”中的结构与语言 ……

编辑推荐语

本书为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CCNU12A03022资助项目。

前言

对文学本质问题的探究,回答的并不是“什么是文学”的问题。因为关于怎样从各类文本中辨认出文学作品,是为受过教育的人所掌握的常识。这种常识在一般情况下,能够应对大部分关于“什么是文学”的辨认工作,譬如对某个具体文本是否小说或诗歌的辨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例如出现新的创作范式,当常识无法确定它是否属于“文学”时,则需要借助理论对文学本质持续思考的力量,接纳或排除这一新的创作范式在“文学”中的位置,从而完成对它的辨认。因此,更准确地说,文学本质面对的是“文学是什么”的提问。这个提问从理论上预设了在被称作“文学”的各类文本中存在某种或某些共同的、普遍的性质,这种或这些性质使某一类现象与其他文化现象相区别,并被称为“文学”。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这是一个有些许循环论证意味的过程。但“文学是什么”的提问,本身就是一个迂回的过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重在推进对“文学”认识的知识性积累,而不仅在于以此作为标识区别于其他文化现象。

精彩内容

文学本质研究有实践和理论的双重必要性。从人类的实践方面来讲,文学的起源有多种渠道:劳动、游戏、“白日梦”、原始巫术或祭祀仪式、神话传说等等,它们与我们今日所谈论的“文学”在关系上有亲疏之别,但它们都是在不同层面和从不同角度对文学经验的导向与启发。与文学本质研究相比,呈现文学起源的多元性属于“表象”层级,表象往往是丰富具体的,却不易被把握和重复使用,也不具有代表性。比如,文学起源劳动说陈述了文学与劳动的天然联系,但用“劳动”却无法清晰地界定文学,因为“劳动”是全部人类文化的起源,其表现形式具有无限丰富的多样性和具体性,这些形式就是人类活动的全部。因此,仅仅说文学是劳动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对于理解文学而言在知识增进方面助益不大。人有追寻“规律”的天性,“规律”是对具体事物之间某种共同性的发现和提炼,这种共同性就可以被称作“本质”。人类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好奇心和依赖性,是与人类谋求生存和发展的本能相切合的,所以,本质问题无法因为在人类文明的某一特定阶段内产生了对本质思维模式的怀疑而被取消。对文学本质的追问,是人在文学这一人类特殊活动领域对各种文学现象之间共同性的发现和提炼,它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更自觉地意识到文学在人类生存和发展实践中的位置,以便与这种活动更融洽更亲密地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