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图书内容页

  • 书名:梅中丞遗稿
  • 编著者:梅之焕 凌礼潮
  • 丛书名:其他
  • 版次:1-1
  • 定价:75
  • 印张:18.75
  • 出版日期:2019-10
  • 适用对象:文史研究者和文史爱好者
  • 中图法:①Z424.8
  • ISBN:978-7-5622-8753-7
  • 开本:16
  • 字数(千字):260
  • 页码:256
  • 责编:魏耀武
  • 装帧:精装
  • 图书类别:学术著作

图书简介

本書爲明末湖北先賢梅之焕的文集,凡二十六萬字。 梅之焕(1575—1641),湖北麻城人。字彬父,號長公,别號信天居士。萬曆三十二年举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八年,改吏科給事中;四十三年,出爲廣東副使;四十七年,改視山東學政。天啓元年,以通政司參議召遷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三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未及任,丁内外艱,家居,後以楊漣事誣以贓私,詔徵贓。崇禎帝即位,免徵贓,起爲甘肅巡撫。二年冬,清兵薄都城,有詔入衛。且行,西部乘虚犯河西。之焕止留,斬首八百四十餘級,再引軍東進,三年五月抵京師。時温體仁柄政,以前隙從中下其事,遂得罪解官歸里。崇禎七年,李自成軍東入河南,一部進至英山、霍山間,之焕積極備禦,與闖軍相持八年。崇禎十四年(1641)之焕病卒,年六十有七,身後有門人萬延搜集、衛貞元校勘的《梅中丞遺稿》行世。 《梅中丞遺稿》首刻於清順治末,凡八卷,計奏疏、揭議一卷,啓一卷,書二卷,論、表、策一卷,序、募疏、雜著一卷,祭文、告文、懺疏、碑文一卷,詩一卷。中國社科院圖書館藏有遺稿初刻本。1998年,北京出版社將《梅中丞遺稿》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五輯第二十五册,以中國社科院圖書館藏本爲底本影印出版。本書以此影印本爲底本,参校光绪二十七年、民国十五年《梅氏族谱》等進行整理点校。本書八卷的卷次、篇目與初刻本一致;經多方搜求所得初刻本中未載之梅氏詩、文、聯,輯入本書集外部分;親朋、族人、門生、後學致梅氏之诗文,梅之焕相關史料輯入本書附録部分。

作者简介

梅之焕,湖北麻城人,明万历三十二年进士,历任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少卿、甘肃巡抚等职。曾讲学问津书院,为楚中学者。《明史•梅之焕传》有详细记载。 凌礼潮,湖北麻城人,麻城市政协主席,文史学者。

目录

梅中丞遺稿卷之一 奏疏 通壅省器疏 登答疏 定亂疏 報捷疏 謝恩疏 伸法疏代某掌科 再疏代 撃璫疏代周宗建道長 回話疏代 揭議 爲張相公易謚揭 赴援候議揭 投禮部揭 考察勘問議二首俱代趙太宰 四凶議 梅中丞遺稿卷之二 啓 上大座師朱相公 上大座師孫宗伯 迓易撫台時諭塟太封君 賀易撫台 祝易撫台 侯蘇州周撫台 通四川喬撫台時二家伯兵備川南 復密雲張軍門 復薊遼王軍門 賀王軍門 答涂軍門 復福建陳撫台 復李總河 謝蔣治臺 復宋撫臺 復某茶馬 迓桂林道尊 謝李年伯道臺 謝某道尊 迓監司祝釐回任 答謝各道致祝 上元迓施江防 復驛傅丘道尊 復荆南王道尊 復江防唐道尊 復莊左轄 賀黄州劉太守 復杭州鄭太守 賀楊太守 復汝寧丘太守 訊鄭年丈節推 宴高節推 復王司理年丈 答商城方明府 復張邑侯年丈時舉劉太凝爲張公子師,太凝後官少宰學士 宴張邑侯 答光山令程年丈 復張邑侯喜雨 復鄒平王明府 復田龍光邑宰 報楊年丈明府 復黄陂李邑侯 復武陵宋令 復固始時明府 復漢陽楊邑侯 復應天魯學博 復杜叅戎 餞王大可會試 晏楊修齡父子祖孫 餞别李懋明年兄 請世兄莊近之 宴祝劉延伯即于濠上别業 約同社諸子赴聚星館讀書 迎塾師 祝王叟巨川 代孝感楊生啓事 求劉貞白婚啓 爲宫城報日 代某納幣 媒啓 梅中丞遺稿卷之三 書 與袁石公 與常州何太守 與曹州州守 寄無錫周公子 與歷城某鄉紳 復大宗伯孫座師 與王貢元 復董世兄 與登州道熊公祖 與駱大金吾 與魏賓吾年丈 與朱掌科 與錢梅谷直指 復粤東郭年丈 與吕叅戎 與荆西道 與張朋玄司空 復袁自如 與曹都憲 與王蔥嶽本兵 與表兄劉太凝館師 候王房師 與唐撫臺 與洪制臺 寄劉同人 與川南道 與黄州司理周芝田 與解石帆軍門 與姚崑斗相國 與涿州馮相國 復尹先子 與王縉雲 梅中丞遺稿卷之四 書二 與某禮垣書 與劉方伯 與皖撫鄭公 復唐永民 與無念禪師廿三首 與古梅七首 與萬延季十首 與楊閣部 寄周于牧武陵 復光山周孝廉 與許我西太守 梅中丞遺稿卷之五 論 爲國之道恃賢與民 主將務延攬英雄之心 夫子賢于堯舜 韓魏公不分黑白意指如何 和同驕泰辨 表 擬國子監進新刻《三國志》、《五代史》表萬曆三十年 擬獻《鑑古韻語》表嘉靖五年 策 私試和同策問對 任權 辨才 狂愚 梅中丞遺稿卷之六 序 《周伯譽遺稿》序 先師莊太史文集序 某將軍注《孫武子》序 送福建理問李君序 題袁石公《華嵩草》序 題陳石泓《寄生草》序 賀山東右轄張海老晋冏卿序 《忠節實録》序 正社序 《麟經指月》序 許我西公祖輯《感應篇證解》序 黄安紀趙邑侯闡實録序 刻《道一和尚集》序 募疏 募建茶菴 募鑄三教像 募建岳武穆王祠 募齋萬衆 募施粥濟荒 爲基隆山募藏 爲白臬募藏 雜著 瀛洲亭賦 反乞巧賦 張楚引 留仙引 黄檗山護藏經文 黄檗山瑜伽訂 跋黄檗念公《禪林韻事》册後 書《黄檗復問》後 書黄檗所藏李龍湖《開覺寺約》 書李龍湖《讀書樂》後 題真僧古梅卷 贊 無念禪師像贊 贊孝感楊執戟 贊驛傅使者丘公 梅中丞遺稿卷之七 祭文 祭董座師文 祭王泗洲年伯 祭封君莊太老師 祭馬誠所侍御 祭熊肖菴 改塟先祖父母堂祭文 祭雙南田年丈 告文 告文昌帝君 祈雨告文 告地藏王 梅市謝土 還受生錢 告關帝文 代闔邑爲李孟白建醮 懴疏 恭薦李長者 恭薦澹然大士 爲佛鑑禮懴 建水陸大會 爲少司馬先伯禮懴 薦外祖母貞節喻太宜人 爲郡丞先叔禮懴 爲兵部員外陳五不姑尊禮懴 爲殤孫放牛兒禮懴 爲亡弟之煒禮懴 恭薦無念禪師 爲争渡溺死諸魂施食 掩骼施食 盂蘭會普度 碑文 無念禪師塔記 石洞道人佳城碑 梅中丞遺稿卷之八 詩 從軍行三首 白馬篇 送楊太翁之武林廣文任 壽鄒南皋先生 送客應武試 悼亡 導魂詞 泣麟歌 寄祝萬懷默師時官望江廣文 送張三石撫軍出塞 短歌行 對衣篇 燕市苦熱行 題萬延所畫滚塵馬 過問津河 梅市酒樓成,招鮑大子知、曾四若渭、李二春江、八弟渾然樂飲四首 穩蝶菴松樹二首 明妃曲 題錢年伯輞川墅,曾按楚、家諸父皆出門下 壽杜封君七十 賦得春深五鳳城 送友人監司成都 送王江防使者歸里 過黄河 贈劉紫芝 九日將度庾嶺二首 夢家山二首時將渡海 祭粤東烈女詩詳載狀中 丙寅冬夜宿念公禪房和曾幼文韻三首 送趙芝田入覲三首 哭楊太翁三首 送春 秋思寄山中故人 居延歸荷周若臨寄詩遂和來韻 送萬延往金陵時劉侗卒于南中,延千里奔喪,感而送之 送單狷菴父母返里三首 哭楊文弱閣部五首 題楊修齡山菴十韻 重九遊石城還聚星館 寄贈楊大洪年兄 薝蔔 秋日山居四首 經亡友故居 挽詩四首 齋居二首 落花 哀鄰叟三首 雨後觀新荷二首 瓶中牡丹二首 憶山中梅花 湖上曲八首爲劉延伯金吾賦 月夜航湖 飲酒 雜怨詩六首 落花三首 贈劉紫芝 送道一禪師之武夷五首 文丞相祠堂五首 鐃歌二首贈楊總戎 宫詞六首 梅花三首 次維揚與謝直指遊梅花嶺四首 看花 僧官二首 秦川行三首 别楊村花墅六首 寄蘇潜夫侍御 春日 飲山莊 有感 與古梅 贈胡去非 題拈花閣 集外 《續綸扉奏草》序 《麟經古亭世業》序 《智囊補》序 重刻《金剛經注解》序 《羅田縣誌》序 《鏡古録》序 蘇侍御詩序 灌蔬園詩叙 創建張將軍破虜碑記 賀袁君素娶妾 代請張狀元江陵公子 草閣新成請李工部 請邑尊觀農 請教諭 邑侯行取餞行 送府尊新 端午饋臬憲 代請邑令看打插秧鼓 代請縣尹 與蔡君弼 止建祠書 與念公 再與念公書 募燈小引 募修麻城城内三官殿 驅蝗文 東嶽廟募化鐵鑄鐘疏 戲馬二芝娶焦妓小引 代衆小姐薦淡然 飛龍山亂石尖破寨後超渡 拯争渡溺死 薦父 悼兒 遊曹溪謁六祖三首 遊石洞 過石洞和曾幼安韻 題黄蘗山聯 題五腦山帝主廟一天門聯 附録 西州淚有序 慰梅信天 贈梅長公 武陵答萬六兼托致謝梅中丞 别梅長公五首 别梅長公即韻 月下憶曾幼文,時幼文寓信天齋頭 長安春日送魯參軍出塞,兼讯梅中丞 鐵牛行贈梅長公 後鐵牛行寄懷梅長公 再賦鐵牛行贈别梅長公太常 過梅長公故宅梅長公名之焕,明朝人,官巡撫 復梅司馬長公 無念復書 黄蘗復書 復梅通政 與梅長公 與梅長公 答梅長公開府 與梅長公 寄梅長公 與梅長公 答梅長公憲伯 答梅長公之焕,庚午 答梅長公 梅中丞長公 復梅長公中丞書 又復梅中丞書 因賊亂與梅中丞書 薦父中丞公 闔族爲長公祈禱 出纏師塔文塔在沈家莊河東三里潮水寺側,今寺廢塔存 雪蘿答客問 梅之焕相關史料 《明神宗實録》梅之焕相關史料 梅巡撫傳 巡撫梅公傳 梅之焕傳 梅之焕列傳 梅長公别傳略 无

前言

《梅中丞遺稿》是明末甘肅巡撫梅之焕的詩文集。 梅之焕(1575—1641),湖北麻城人。字彬父,號長公,别號信天居士。山西總督梅國楨之侄子。萬曆癸卯,與應山楊漣同舉於鄉,以功名節義相期許。萬曆三十二年中進士,選翰林院庶吉士;三十八年,改吏科給事中;四十三年,出爲廣東副使;四十七年,改視山東學政。天啓元年,以通政司參議召遷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三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未及任,丁内外艱,家居。以楊漣事誣以贓私,詔徵贓。 崇禎帝即位,免徵贓,起爲甘肅巡撫。二年冬,清兵薄都城,有詔入衛。且行,西部乘虚犯河西。之焕止留,戰敗之,斬首八百四十餘級,再引軍東進。部卒王進才殺參將孫懷忠等叛,走蘭州。之焕又西定其變,復整軍東,三年五月才抵京師。以勤王逗留後期而落職聽勘,時温體仁柄政,以前隙從中下其事,遂得罪解官歸里。 崇禎七年,李自成軍東入河南,一部進至英山、霍山間。之焕積極備禦,從粤東購來紅夷大炮,又從江西、南贛兩撫軍處借來炮手數百名;擴建沈家莊莊園,筑壘濬渠,與縣城相犄角,與農民軍相持八年。崇禎九年,聽勘事明,有旨免議。十一年,以備禦功,加一級。十三年,帝追叙甘肅前後功,復之焕官,蔭子賚銀幣,然終不召。崇禎十四年(1641)八月十二日,之焕病卒,年六十有七。身後只《梅中丞遺稿》八卷行世。《明史》有傳。 崇禎十六年(1643)三月,里中奴僕組織里仁會,與農民軍相呼應,張獻忠乃入麻城。 《梅中丞遺稿》一書,搜集和保存者是梅之焕的門人萬延,出資首刻者爲“洎水後學衛貞元”。衛貞元是山西陽城縣人,清同治《陽城縣志》卷十《人物傳》有云: 衛貞,字伯始,順治丙戌進士,知商城縣。縣界吴楚之交,明季餘孽伏莽,居民鮮少,田野荒蕪。貞至,一意與民休息。身入賊巢,諭以禍福。感泣,愿爲良民。擢工部主事,遷員外郎。連出司管榷,以清白稱。改監察御史,巡按江南。彈劾方面大吏之不法者,專疏各郡情形,爲“八弊四害”上之。會海警,論失守官從輕,被逮。已而得釋,終於家。 同治《陽城縣志》,《中國方志叢書》,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6年版。商城爲麻城北部近鄰,屋宇相連,田疇相望,歷史上又曾與麻城同屬一郡。清嘉庆《商城縣志》卷七《名宦》亦紀衛貞元行事云: 衛貞元,字淡足,山西陽城人。順治三年以進士知商城。時邑经残破之餘,城内居民僅有存者,城郭宫室悉委榛莽。貞元親率遺黎,開除荒蕪,築城浚池,建署立學,以次興復。邑東南界連吴楚,山谷間餘孽哨聚,不時爲患。貞元同將弁遍歷險隘,設計捕剿,并開導脅從予以自新。嘯聚者以此款服,邑中始無寇警。又邑賦役册籍,舊以兵燬,田混入固始而糧則累於商城。貞元力争不得,遂爲民請命於上。上遊鑑其肫懇,爲檄令丈撥之。治商六年,清慎廉明,視民事如家事。後舉卓異内遷,累任江南巡按。邑人嘔思不忘,立祠祀之。嘉慶《商城縣志》,影印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二志一作“衛貞,字伯始”,一作“衛貞元,字淡足”,均誤。《陽城縣志》脱一“元”字而《商城縣志》誤號爲字。查《明清進士題名碑録索引》,衛貞元爲順治三年三甲第165名進士,其自稱“洎水後學”(順治本誤作“泊水”)者,蓋因陽城縣屬沁河流域,沁水古稱“洎水”。明末名臣張慎言是陽城人,其詩文集即名《洎水齋文鈔》、《洎水齋詩鈔》。 《梅中丞遺稿》八卷,首刻於清順治末,今藏於中國社科院圖書館。該書之著録,最早見於雍正《湖廣通志》,但題作“梅中丞奏議”。光緒八年《麻城縣志》卷三十二《史目》亦著録爲“梅中丞奏稿”,而在《集目》中,又著録有《中丞遺文》、《中丞遺詩》,可見此書流傳不廣,連著録者都似未親見。至於坊間,更是難以覓得。據《中南西南地區省市圖書館館藏古籍稿本提要》載,湖北省圖書館藏有“清鈔本”《梅中丞遺稿》(一名“梅長公先生遺稿”)八卷四册,卷數、内容均與順治刻本無異,書皮題簽爲“梅長公先生遺稿,癸卯秋日”,知抄寫於康熙二年(1663)。1930年,当时的湖北省政府编纂《湖北文徵》,甘鵬雲、王葆心、張國淦、石榮暲等先後參與并多方搜集,甘鵬雲先生從徐行可處得到梅之焕《中丞遺稿》八卷,還不無得意地稱其爲“遺稿僅存”,“鵬雲抄有副本,待梓”或即爲此本。 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卷七《農民起義(下)》,著録《梅中丞遺稿》八卷,并斷爲“中國社科院圖書館藏明崇禎十七年刻本”。筆者曾兩次委託朋友至中國社科院尋訪該“崇禎十七年刻本”《梅中丞遺稿》,然其答復均是“只有順治刻本”。思索良久,始悟謝先生著録有誤。該“書前有衛貞元序、韋克振序,并附門人萬延撰行狀、錢謙益撰傳”,謝先生大約即依這些序、傳和行狀的寫作時間以確定刊刻年代,這也是一般確定書籍刻印年代較爲簡便易行的辦法。衛貞元、韋克振序均未注明寫作時間,而萬延的行狀作於崇禎十五年,錢謙益的《梅長公傳》作於崇禎十七年,謝先生於是據此確定《梅中丞遺稿》爲崇禎十七年刻本。此即爲謝先生致誤之因。以謝先生之慧眼,如果細讀一下衛貞元和韋克振的書序,就很容易發現該書的刻印時間是在入清以後。 衛貞元的履歷已如前述。韋克振的資料在光緒《黄岡縣志》中只有寥寥數語: 韋克振,字子寅。父石麟,前明户部郎。督臨清倉,以廉潔稱。克振雄才博學,明末判杭州,順治二年授寧波知府。捐俸賑饑,招集流亡,所活數千人。年七十九卒於官。 衛貞元在商城任上時,大約因“邑東南界連吴楚”而與麻城士大夫相熟識。在他爲《梅中丞遺稿》所寫的《梅長公先生遺稿叙》中有一段話,可作爲該書刻印時間的判斷依據: 因與休菴謀刻先生稿,圖所以傳先生者,而萊蕪塵甑,庀度無資。休菴且竭蹷於兵寇之衝,十年來負攜間關,或痤石竇,或墊壓佛龕,轉徙流離,護卷帙如頭目。既力不辦梓,募懇親知,人莫之應。從豫至燕,返楚來吴越,貞卒爲刻之武林,是足以罄嚮往乎! 韋克振的《叙》中,涉及該書刊刻情况時説: (休菴)客秋就敝年翁衛淡足之招,負攜而來武林,振與之邂逅白門。比返棹,益與爲晨夕。 綜合二者所述可知:第一,該書應刻於杭州(武林);第二,時衛、韋均供職於“吴越”或“武林”;第三,刻於衛貞元在商城“謀刻先生稿”十年以後。 我們知道,衛貞元於順治三年“以進士知商城”,“治商六年”,那麽,他直至順治九年才離開商城内遷。考《清世宗實録》卷115,順治十五年三月“庚戌,遣刑部副理事官董國興巡按順天,工部員外郎衛貞元巡按江寧”,那麽,《梅中丞遺稿》刻於衛貞元任江寧巡按時就無疑義了。據《清世宗實録》卷134,衛貞元任江寧巡按直至順治十七年四月,以差滿考核爲“實心興利,竭力釐姦,不負任使”而“擬加一级,回原衙門辦事”。可以確定,《梅中丞遺稿》當刻於順治十五年至十七年之間。 《梅中丞遺稿》極具史料價值,謝國楨先生認爲,此集“極與明季史事有關”。 惜乎流傳不廣,未能引起學者的注意。1998年,此書被收入《四庫未收書輯刊》第五輯第二十五册,由北京出版社影印出版。但因其印數有限,且該叢書卷帙浩繁,一般读者根本無力購買,故仍然處於“藏在深閨人未識”的狀態。 本次校點再版,即以北京出版社的影印本爲底本,以保存較好的麻城《梅氏族譜》(以下均簡稱爲《梅譜》)爲校本。 梅氏老譜我們找到了兩部,一部修於清光緒辛丑年(1901),但可以看出,此譜中保存的梅之焕詩文集係完全從順治本《梅中丞遺稿》抄出。倒是另一部刻於民國十五年的《梅譜》,爲我們保存了該書原貌。衛貞元在《梅長公先生遺稿叙》説到:“休菴搜拾散佚,所得僅十之一耳,貞又爲之精覈較勘,删十之三。”這被衛貞元删去的十之三,我們在民國十五年的《梅譜》中都可看到,計文廿三篇。各篇名之下,均注有“見舊藏抄本補”字樣,這説明家族中原有人藏有手稿,至再次修譜時才被族人尋出。 爲了不改變原書面貌,我們將从《梅谱》以及其他文獻中輯出的梅氏文章收入集外;又附録梅氏親友信函、友朋贈答詩、後人評論,以及正史、野史記載等,供讀者參閲。我們真誠地期盼這些工作能够進一步推動梅之焕及同類人物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