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概况

企业文化

畸变结构中的怪胎:中国早期资产阶级 ——读《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有感

也许跟历史上那些微妙难释的偶然一样,不日前在书堆中翻阅《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时,其中寥寥颇具讽刺的几个字让我不禁啐然一笑:畸变结构中的怪胎。会悟文字的幽默时,原脑海中关于资产阶级的混沌形象也豁然明朗。

不知马敏先生的文字是否一向幽默如此,力度斐然。看似厚重严肃的史学专著《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仅用了六个章节近二十万言,在亦褒亦贬,亦赞亦弹的慧谐逻辑辩证中就将“不伦不类、半死不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渡形态中孕育的“面目模糊、脚踏八方的‘四不像’”——中国早期资产阶级的构成之谜诠释透彻,“中国资产阶级之所以不能完成其历史使命在于它根植其中的特殊社会历史土壤制约”的谜底也在一种智趣横生的比拟间昭然若揭。

畸变的过渡型社会结构是如何形成的?“封建历史传统的巨大惯性力量”和“外来殖民势力的干扰”两大股拉力你拉我扯,使得中国社会在向近代工业一体化趋势的过渡进程中举步维艰。外来入侵打破了坚壁自封的封建国门进行肆无忌惮的掠夺欺压,附带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技术和进步思想,旧的封建机体在自身矛盾激化开始老化解体,同时“被意识”到这些新的营养汁液却又一时难以吸收同化为自身的营养因子来“强体御敌”,于是,中国社会在传统与现代、危机与无奈、新识与旧体的双重矛盾中僵持“滞化为畸形的社会结构状态,失去了沟通封建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来涵义”。此种“难渡状态”在作者条分缕析的文字中被定义为“强迫型过渡”形态中的“未完成型过渡”。当然这是在与西欧的“自发型过渡”和日、俄的“完成型强迫过渡”的纵横对比中严格定义的。

落地的怪胎又有多怪?作者采用“将阶级结构剖析同社会结构演化结合起来研究历史”的新思路,意图恢复有血有肉的历史本来面目。因而畸变母体中产下的这个“早期资产阶级”怪胎的真实面貌被恰如其分地比拟成“穿上了资本主义新装,但与此同时又在身后拖着一条或封建或买办的粗大尾巴”。卑屈周旋在官、洋腋窝之下的资产阶级虽然会对自身所受的欺压凌辱咬牙切齿、暗自抹泪,但在自身还处于羸弱瘦小的阶段也只能忍辱苟生。其“革命”“妥协”的两面色变性格便在不可规避的社会大环境中被迫形成。鉴于此,作者对早期资产阶级的发生、发展及一些列特点分析之后富有同情心地感叹道:“始生之物,其形必丑”吧。

然而,“一切都是利益使然”。西方列强不为利不会进行对外扩张、炮轰他城、殖民掠夺;封建官僚不为利不会在资产阶级“拖庇洋商”、眼见洋人赚的瓢盆满盈时捶胸顿足,始才思肘松动、调整政策以“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形式与其“重修旧好”,更不会在资产阶级折回自己怀抱后又“权操于上”、干预勒索;资产阶级不为利不会徘徊于官洋之间以求佑护,分杯羹汁,更不会对清政府的改革许诺幻想破灭后又附从革命,共同推翻清王朝又见利忘义,与革命党人分道扬镳投入袁世凯怀抱,让自己沦变为不折不扣的“怪胎”。 也许正如大多数史学家所认同的一样:“历史总是朝着获利的方向演变!”读罢此书,在逐步了解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扑朔迷离的“畸变”结构关系和令人瞠目的“怪胎”形态形成缘由之时,不禁叹然:历史之迷,全一“利”字可解也。

(《过渡形态: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构成之谜》 马敏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精装本 43.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