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学是教育研究中最具理论色彩的内容,也是我国目前教育学原理学科中唯一从哲学角度探讨教育问题的学科,因此,从教育哲学的学科归属来看,它既是哲学的应用学科,又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不过,从中外教育哲学学科存在的实际情况看,似乎哲学界对其不够重视,这正如当代美国教育哲学家奈尔•诺丁斯(Nel Noddings)所说:“与其他哲学分支不同的是,教育哲学很少在哲学系中开设,如同法律或医学哲学经常在法学院或医学院开设一样,通常教育哲学是在教育学院或教育系开设。” 不过,课程开设是一回事,从事研究则是另一回事。从历史上看,无论中外,真正的教育哲学研究乃是来自哲学家对教育理论的关注,历史上沉淀下来的教育理论精品,离开了哲学家的贡献,几乎没有多少内容。难怪中外教育哲学大家都发出感叹,真正的教育理论离不开哲学的支撑。王国维说:“不通哲学而言教育,与不通物理、化学而言工学,不通生理学、解剖学而言医学,何以异?” 张岱年先生认为,中国古代哲学是教育家的哲学,哲学与教育哲学、哲学家与教育家几乎是同一的。美国教育家杜威也曾说过,教育哲学“并非把现成的观念从外面应用于起源与目的根本不同的实践体系:教育哲学不过是就当代社会生活的种种困难,明确地表述培养正确的理智的习惯和道德的习惯的问题。所以,我们能给哲学下的最深刻的定义就是,哲学就是教育最一般方面的理论” 。正是基于哲学家对人生意义的透彻感悟,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甚至断言:“真正的教育只有真正的哲学家才能实施。” 因为,从育人的根本来看,教育的本质在于引导人生,引导人们选择人生,这就如同苏格拉底所说,未经选择的生活不值得过。
以哲学为基础研究教育,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哲学观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任何真正的教育理论总有其哲学世界观基础,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以培根的归纳法为基础,通过对经验和自然的归纳,提出了以自然适应性为基准的经验主义教育学;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建立在唯理论哲学基础上,主要运用演绎法,其教育学理论被称为理性主义教育学;斯宾塞是19世纪中期的实证主义者,他的《教育论》一书由于推崇科学知识的教育价值,也一直被人们看做是实证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作;杜威作为实用主义哲学大师,其《民主主义与教育》乃是运用工具主义的方法论写成的20世纪教育经典。在哲学为教育研究提供方法论的问题上,叶澜教授有过非常明确的表述:随着时代的变迁,一方面教育学和哲学本身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一方面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也有一种日趋拓宽的趋势,然而“哲学在教育研究方法论体系中处于最高层的地位没有变化,即使在‘教育学’闹‘独立’的时期也是这样。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地位变得越来越突出,越来越被人自觉地意识到” 。其二,哲学思维方式为教育研究提供认识教育问题的思维范式。“教育哲学”在英语国家有两种表达,即Philosophy of education或Educational philosophy,前者一般是从哲学出发看教育,运用哲学思维方式探究教育问题,形成对教育的根本看法,后者是从教育问题出发,寻找哲学上的根据,为教育问题的解决提供哲学背景。如存在主义哲学运用于研究教育,人们从存在主义哲学的根本原理“存在先于本质”出发,认定教育就是要引导人为了一个真正的人的本质的实现而选择和超越,每个人都是他自己的创造者,任何别人规定的本质都不能够代替他本人的认定和追求,将个人在教育中的地位提升到以前的教育哲学中所没有的高度。再如分析教育哲学,是运用分析哲学的语言分析方法去甄别教育中的基本概念,以期建立一种科学的教育概念表达系统,提升教育理论的科学水平,正因为在教育哲学研究方法上的根本突破,在分析哲学影响下的教育哲学研究范式曾占据这个研究领域达30年之久 。即使是新近兴起的后现代哲学,也为当代教育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方法,如解构的方法、反本质主义的方法等。不过,不管哲学方法如何影响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中的“形而上学”方法始终是哲学影响教育的基本方法范式,离开了“思辨”,教育哲学就不成其为“哲学”了。其三,哲学的基本结论或观点为教育研究提供立论的基础。例如,任何一种哲学都有其关于人的形象的假定,不同的人的形象的假定对教育而言,就是一种人的培养的导向,教育的目的总是根据对人的形象的假定来设计的,并制约和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卢梭关于“自然人”的假定,使他提出了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并设计了“自然教育”的全部运行框架和秩序;席勒认定人只有达到审美的境界,才是人的真正解放的象征,于是,审美教育成为席勒所追求的理想教育,人是在审美中实现解放的;马克思关于人的“社会本质”的规定,使得所有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都围绕人的社会化来培养人,人的最终归宿是处理好社会关系;斯普朗格的“文化教育学”基于“文化人”的假定,认定教育就是造就“文化人”,并通过具有文化品格的人使历史文化能够再传和延续;后现代哲学关于人的不确定性描述,既为教育提供了人的生成场景,也为引导人们从生成的人、发展中的人去看教育和学生提供了认识路径。可以说,一种哲学就是一种教育观的依托和来源,或者说,任何形式和取向的教育观念,都有其哲学基础。
就我国教育哲学的发展来看,我们在总体上承认其发展进步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其落后和薄弱的一面,特别是与国外教育哲学的繁荣相比较,更需要人们认真深入地思考和研究。在我看来,中国教育哲学落后的一个重要的表征,就是理论思维上不去。有人指责教育理论脱离实际,我倒认为是教育理论还没有从实际中脱离出来而成为真正的理论,许多研究不过是现象的描述或重复劳动,殊不知,在研究领域里的重复劳动是没有任何价值的。真正的理论是什么,就是爱因斯坦说的“普遍定律的寻求”,是根本教育观念上的突破或“格式塔转换”。虽然我们不奢望在短期内根本改变我国教育哲学落后的现状,但应该鼓励人们更多地在教育哲学研究领域进行深层的耕作。编辑出版本套丛书,其基本目的就是鼓励和倡导教育学研究者在理论研究领域做艰苦的探索,提出一家之言,并做到言之有理,持之有据,用新说和新见来丰富教育理论园地,也尽可能对改善教育实践有所裨益。
本丛书的基本构想就是选择国内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博士学位论文及教育理论研究者的相关著作,尤其关注运用哲学方法研究教育的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就丛书涵盖的学术领域来看,我觉得凡是研究内容为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哲学、教育美学、教育文化学、教育伦理学、元教育学、教育学史、教育研究方法论、高等教育哲学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前沿性研究成果,均在本丛书选择之列。希望经过若干年的努力,形成展示教育哲学研究成果的一个平台和阵地,既为中国教育哲学的发展,也为繁荣教育理论做一点实际的工作。作为丛书主编,我真诚希望得到教育学界诸位长者和同仁的支持和扶助,更欢迎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进入本丛书系列。
笔者忝列为主编,为丛书所写的上面这些话算是一个教育哲学工作者的感言,不当之处祈请方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