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的根本动力之一,是大学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更是大学学术研究的根基”。在认识到学术研究对于民族和国家重要性的基础之上,本书的作者又直面了一个切实的问题——现今环境之下,学术被遗忘、被曲解、被异化,变成获利工具。并在直面这一问题之后,在一个研究者的缜密思索之中提出“守望学术真意”这一美好目标。
在如今学术之风越刮越失去其本质之下,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中国大学学术研究制度变革》毅然地迈出了这第一步。
本书从“学术”的界定出发,认为大学学术就是大学学术人员在当代社会中基于大学而进行的高深知识的活动及其结果,并认为创新性、以生产高深知识为目的和结果是大学学术的基本特点。界定基本概念是研究的起步,也是研究首先要做的。在确定研究范畴之后,本书又从现实出发,向自身提问,以现实作答,指出在我国学术界不断被讨论和研究而又不断被掩盖而走入迷失的问题——学术腐败与失范。
大学学术研究作为一种基础的传播和探讨文化知识的活动,不论社会大环境和主体自我内在因素在它身上留下多少烙印,基本的价值追求——自由、公平、秩序和效率,应该是学术研究必须坚守而不能抛弃的。而在如今的我国学术界,学术的内在价值被遗弃,出现了错位,价值错位的直接结果便是引发学术研究道德、资源配置问题重重和学术研究制度问题。
何谓学术的道德失范?本书认为,学术研究的道德失范有三个层面:(1)违反最低层次的“不准”的道德规范,损人利己。(2)违反中间层次的“应该”的道德规范,利己但不利人。(3)违反最高层次的“提倡”的道德规范,既损人也损己。而绝大部分的道德失范是属于第一个层次。“学术研究及其制度建设应该求真,求美,同时也应该求善,应该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诚然,大学学术研究所严守的价值阵地,使其所以能登堂入室,进而成为某种象征。而如今,在学术不断走下殿堂,走进更多人的同时,随之而来的道德问题也成为了不争的事实。抄袭、剽窃、唯经济利益倾向、权威异化、资源垄断等等现象屡禁不止。影响学术研究道德规范的因素除了有制定者的道德状况之外,大学教师的道德状况也是其中之一。认识到了这一点之后,本书提出了学术研究道德变革的有效途径:一是通过提高学术研究道德规范的针对性和合理性,提高道德感化者的道德水准和人格品质,并充分利用各种道德感化手段和资源来实现大学学术研究道德规范道德感化力的提高。二是加强制度环境建设,包括法律环境建设等。
学术研究资源配置问题表现如何?这也是本书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学术研究是建立在一定的资源基础之上,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学术研究不断进步的动力。在我国大学学术研究活动中,围绕资源所进行的学术研究评价活动,学术研究经费资源的配置活动与大学教师资源配置活动等三个层面都存在资源配置的不均衡、不合理的成分。为了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书提出,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的制度对资源配置活动进行规范,必须对已经存在的不合理进行变革。
制度是活动的保障,大学学术研究也不例外。大学学术研究制度应该是在不断鼓励学术研究的同时保障学术研究成果和学术研究者的利益,实现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的有效统一和和谐共存。在大学学术研究中,学术研究评价制度中的制度笼统、可操作性低,研究经费配置制度缺乏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制度在实施中走样等等都是制度问题的表现。本书用大笔墨以大手笔对大学学术研究评价制度、经费资源配置制度、大学教师资源配置制度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思考的基础之上寻找出口。
这是一本值得那些在学术研究之中不断徘徊苦恼,不断追寻迷茫的人读的书,它可以让你看清事实和问题所在。这也是一本适合游离于学术之外,观光学术的人读的书,它可以让旁观者以更清醒的头脑,更内行的眼光审视大学学术研究。
直面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中国大学学术研究制度变革》让我们直面了问题,解决问题之路在何方?我们翘首以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