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概况

企业文化

大视野与现实存在的撞击:对农民进城的深邃思考——读《农民进城——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农民工》有感(2009-04-17)

大视野与现实存在的撞击:对农民进城的深邃思考

——读《农民进城——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农民工》有感

2002年,时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同志,给朱镕基总理写了一封信,用13个字概括了中国的农民现状——“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正是这位秉直而诚恳的基层干部发自肺腑的一席话,把中国的“三农问题”推到了浪尖上,也推向了无数清醒着和被蒙蔽着的人们面前。或者谁也没有料想到,一个普通的基层干部,竟然能在中国这样一个泱泱大国掀起如此之浩大波浪。自我陶醉与安慰显然不再现实,真实面对成为了唯一的选择和出路。

于是,上自国家主席和总理,下至“面朝黄土背朝天”,与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普通百姓,开始把目光与视点移向了农民、农村和农业。蔡志海博士的《农民进城——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农民工》正是在这一大势所趋之下的著作。

在农村,那些憨厚的耕作者,为了生存,或者是基于对城市的美好向往与期待,他们走进了城市,成为了农民工。农民工,是指在本地乡镇企业或者进入城镇务工的农业户口人员。他们在城市里成为了“游离”人群,离开了土地,他们成为了城市的“漂流一族”。他们从事着辛苦的事业,拿着微薄的收入,为改变自己或者下一代的命运在城市中不断地奋斗和付出。

农民工是我国特有的城乡二元体制的产物,是我国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中国社会进入快速社会转型期时,中国社会上最为声势浩大的社会流动现象——农民进城,就出现了。时至二十一年后的今天,农民工成为了更多学者和专家不断给予关注和思考的对象。

蔡博士的《农民进城——处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中国农民工》在这一巨大的社会背景之下,从专业的角度,秉着以人为本的精神,从现实出发,主要介绍了如下几个关涉农民工现状与出路的问题:

(一)深入探讨了农民进城的现实原因

人口从农村流向城市,是一个有着深刻社会原因与主体驱动的过程,它不仅受到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更新等因素的影响,还受到人类生态、主体心态等的影响。农民进城,宏观社会背景与时代氛围给它提供了空间和机遇,个体在特定情景下决策模式的变化又不断地促使着这一演进。

本书将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农民进城现象归结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的原因。从宏观方面来讲,农民进城的宏观原因又可以分解为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两个方面。农业生产效益低,农民收入少、增长慢,农村劳动力大量剩余,农民在农村处于失业或者半失业状态以及农民负担过重形成农民进城的推力。而城市的高收入,众多的就业机会以及丰富的文化物质生活,诱惑和召唤着农民离开土地,进入城市。从微观上来说,在信息不完备,个人理性不能独立于社会制度与文化环境之下,农民在进城与否的选择之际,理性让位于感觉、习惯、礼仪、伦理和关系等感性因素。

(二)完整描绘了农民工自身的生存状态

数量巨大的进程农民工无法有效地融入城市,成为摇摆于城乡之间、摇摆于传统与现实之间的边缘群体,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本书立足于此种现实,完整细致地描绘了进城农民工的职业境遇、生活状况、社会地位、社会网络、城市适应以及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冲突等生存状态。

(三)全面分析了农民进城对其自身及社会的影响,并提出了进城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相关方案

农民进城后显然会受到流动带来的各种冲击,除了挣钱以外,进城会对农民的人格和行为产生较大的影响,大规模的农民从乡村转移到城市对整个社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农民流出地社会和流入地社会的影响。

从个人来讲,农民进入城市,会促进他们人力资本的积累、社会资本的拓展以及观念和行为的变迁;从农民流出地社会来讲,农民进城对于流出地的经济发展、政治变迁、社会结构转型和生活方式都息息相关;对流入地来讲,农民进城对流入地的政治经济发展、就业结构变化、社会稳定也带来了诸多影响。

针对农民进城这一社会现象存在的诸多问题,本书还提出了进城农民的社会支持系统的基本模式,主要有价值系统、制度系统、组织系统及个人网络系统,并对各个系统做了详尽的可行性分析。

农民进城,自有其不可忽视的社会转型原因,也有农民自身考量的变异。从社会政治和经济前进的大视野入手,勾勒出农民进城这一社会现象的现实框架,并进而分析走出框架压抑的基本模式,是本书的重要职责所在,也是作者提笔之际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们所热切盼望看到的是,当社会整体对农民工问题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与人道的解决之后,社会和谐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