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实际工作的推进、出版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理论研究的支撑。在新世纪到来的时候,我们的出版业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急需进行新的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也正是在这个时候,《第三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获奖论文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结集出版了。这是我国出版文化的又一次弥足珍贵的积累,也是对出版事业发展的重要的理论支持。
论文集收录获奖论文60篇,约45万字;论域宽广,内容厚实,富有特点。首先,本书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对在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情况下,出版事业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比如,关于我国出版业发展的总体战略目标,魏玉山的文章就从“世界出版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我国出版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出发,把我国出版业的未来发展战略置于全球背景之下,探索出版业的发展规律,提出中国新世纪前十年的战略目标及其依据。该文理论结合实际,视野开阔,言之成理,对宏观管理部门的决策和从事出版实际工作的同志均具有参考价值。朱晓峰、刘拥军的《中国出版业量化分析》则以出版物的印张为参考指标,描绘了近20年出版物的升降曲线,总结特征,寻找规律,探究图书、期刊、报纸在出版业发展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文章的角度新颖,论析切实,给人启发。关于出版集团,更是近年出版业的一个热门话题。本书的好几篇论文都涉及这一论题。如胡守文的《潮头断想——中国出版业集团化问题初探》非常理性、冷静地对我国现阶段出版集团成立与运作中以“行政力”代替“经济力”的弊端作了剖析,并以国外特别是日本出版集团为参照,提出了中国出版集团化的路径。胡国祥的论文《认识基本问题,寻求根本对策——中国出版的基本问题与出路》,这个看似空泛的论题里却有十分实在的内容和独到的见解。作者认为,我国出版业目前最基本的问题应该是确立现代出版观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核心和实质,就是“什么是出版,怎样建设中国出版”的问题。文章以现代世界出版业发展为背景,把出版业置于现代传媒业之中,对“什么是出版”得出了全新的结论,相应,怎样建设中国出版也就有了新的观点和思路。论文集对出版体制改革、出版资源整合、出版社内部改革深化、图书结构调整、图书质量控制、出版品牌、重复出版、发行改革等问题,都进行了全面分析与研究,提出了有价值的方案与对策。文章的作者大多是来自出版一线的工作者,也有从事出版管理和出版科研的专家,有实践经验,也不乏理论底蕴。
出版理论上的创新是本论文集的又一特点。理论上没有创新就不会有发展,理论上没有创新也就不会有实践需要。出版科研也不例外。本论文集所收论文的论题均来自实践,但又不囿于实践。蔡学俭的《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是在编辑出版界获得广泛好评的。文章指出,工作规程是人们从事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客观规律的反映,又是用以规范工作的共同遵守的标准。本规程主要讲述图书编辑工作的性质、方针和任务,要经过哪些过程,有哪些工作要做和怎样做,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既总结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又注意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使基本规程与积极创新相结合。规程的实践品格显而易见,而它内在的理论系统性、创新性也是不容忽视的。王建辉的《编辑策划的哲学内涵》从哲学思辨的高度,来探究编辑策划的内涵与意义。作者从哲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相统一的角度,对编辑策划进行理性观照后指出:“编辑策划既是客观事物存在的方式,也是我们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性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和重要途径。”以此为基点,作者对编辑策划的内容设定、层次、目的,策划主体与编辑主体等进行了新的探讨。黄理彪的《试论图书出版美学》一文,则从宏观上论述了什么是图书出版美学、图书出版美学的研究对象、图书出版美学的特点及逻辑构架、图书出版美学的研究方法等问题。这是出版学与美学联姻后的一个新的学科领域,对于它的研究无论对于出版科学,还是现代美学,都是有积极意义的。论文集中,还有关于出版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史研究鸟瞰》、《中共中央在西北坡时期的出版工作》等,史的梳理中有论的火花,历史的观照提供现实的启迪。此外,关于著作权中一些理论问题的研究,关于编辑本位意识与出版物创意的研究,关于文化整体功能与编辑创造性价值的研究,关于出版校对心理学的研究等等,都不乏理论的创新。这些问题的探讨,置根于编辑出版实践的深厚土壤,又带着浓厚的理论思辨色彩。
60篇优秀论文有如60颗熠熠发光的珍珠,论文集将它们串了起来。这里只是从中随意挑了几颗与读者诸君共同欣赏。若要想领略珍珠项链的全貌,要细品每一颗珍珠,还得您一览全书。
《第三届全国出版科学研究优秀论文获奖论文集》,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湖北省新闻出版局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45.5 万字,定价2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