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概况

企业文化

废名研究的新收获——评陈建军著《废名年谱》

近年来,废名研究日渐升温,其研究论文与日增多,论著亦间有出版,使废名研究日渐成为显学。年前,武汉大学文学院陈建军先生的专著《废名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又为废名研究增添重要成果,此诚学术界之一大喜事。

陈先生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涉足废名研究,并将其主要精力放在有关废名资料的收集整理上,做出了可观的成绩,先后写下《废名与熊十力》、《〈冯文炳著作年表〉补遗》、《废名研究资料目录索引》、《冯文炳的三个笔名》、《抗战期间废名避难黄梅生活与创作系年》、《述评:1981年以来的废名小说研究》等文章,受到研究界瞩目。此次“年谱”的出版,更是填补了废名研究的空白,其价值和意义自不待言。陈先生在《废名研究综述》一文中曾说:“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一切研究形式的基础和前提,离开原始、真实、准确的资料谈研究,必然是一种虚妄之谈,无稽之谈。”(《废名年谱》第325页)此言颇有理。周作人毕生反对虚诞,言及自己作文原则,首要一点就是尊重常识。常识即事实,脱离常识而信口开河,往往得出误人之论。然此恰是当今学术界之通病。不少人以细读为名,捕风捉影,下笔千言,自己亦不知所云。陈先生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撰成“年谱”一书,亦是对学术界积弊的一种祛正,理当受到学术界之尊重。

作为年谱,《废名年谱》首要之学术品格是资料详实,考订细密,举凡废名之生平经历,事无巨细,凡与其思想成长,文学创作,学术活动有关者,照录不误,可信度极高。如废名之出生地,先前记载均以为是黄梅县城“南门”或“大南门”、“小南门”,经陈先生考证,实为东门。又如废名兄弟排行,旧说为第二,实则为第三,因为废名大哥幼殇,未被计算在内。似此虽非重大关节,但却体现了陈先生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废名年谱》之前,已有陈振国《冯文炳文学活动年表》(陈振国:《冯文炳研究资料》,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郭济访《废名年表》(郭济访:《梦的真实与美—废名》,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等数种,然与《废名年谱》相比,上述诸年表则嫌过于简略,似未能予学术研究以更大的助益。《废名年谱》,洋洋20余万言,所见者广,所辑者丰,所爬梳者细。仅以查阅资料的广度而论,据笔者的粗略统计,杂志(包括解放前的杂志如《语丝》等)不下60余种,书籍不下100余种。有些资料尚有线索可寻,如《周作人日记》、《俞平伯年谱》、《胡适来往书信选》,因周、俞、胡等皆与废名发生过联系,周、俞与废名关系更其密切,可以按图索骥,而有的则全靠平时留心,非阅读面广,非有心人不能做到。比如张中行《负暄琐话》中谈及废名的文字,并不是所有人都留心看到,还有汤一介对废名的回忆,均能补废名研究之阙,而陈先生辑录不遗,可见用功之勤。

《废名年谱》除详尽占有资料外,其在原始资料的发掘上也做了相当工作,有些资料纯粹是首次公布。比如废名母亲信佛,后皈依佛门,法名还春,则属首见。而此等资料对研究废名与佛教之关系显然有意义。过去学术界谈废名之笃佛,均以为受胡适、周作人、熊十力影响,对其与故土黄梅之联系终蹈空疏,有此资料为证,方能落到实处。又如周作人与废名过从甚密,过去仅知其大概,今证之以《周作人日记》、《周作人年谱》,其情景顿然生动,而废名的学问人品也依稀可见。

《废名年谱》不独是个人的经历系年,其另一学术品格是可以作为文学史来读,并且情境宛然,可读性极强。《废名年谱》涉及许多与废名相关之人事,作者尽皆一一注明,如“三·一八”惨案,张作霖解散北大,废名创办《骆驼草》等,始末根由,均据实道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亦可增添“年谱”之历史感。有许多作家,如程鹤西,梁遇春(秋心)等,并不为一般青年读者所熟悉,陈先生亦要言不烦予以介绍,可使读者明白就里,丰富文学史知识。废名系京派宿将,特别受周作人器重,与俞平伯、沈启无等交往甚殷,此正是京派文人的显著特征。京派文人学院气甚浓,士大夫气甚浓,除文章外,彼此间的交往,如闲谈,饮酌,书信往还,无不构成其文学活动之一部分。废名隔三间五造访周家,周或留饭,或赠物,均以雅致为限。周作人有事无事给弟子们写信,不仅以“××兄”或“××斋主人”相称,而且形式讲究,颇注重旧时尺牍之美。京派文人均熟悉六朝、晚明,尤其周作人及其弟子,更其生活在一种古雅的幻想里,仿佛不食人间烟火,而又自成人间烟火,此种风情雅韵,亦从《废名年谱》里窥其大端。如今文学史多矣,京派文人也往往成为论述重点,然像《废名年谱》如此鲜活的再现者,绝无仅有。此恐怕亦是著者意外之收获。

《废名年谱》的第三个特点,即可作为废名评论专辑来读,亦可看作废名接受史。陈先生花了大量力气,依作品写作或发表先后为序,将某些重要评论或作者自述附列于后,使人感到废名作品并非死去的文字,而是活着的生命,亲切自然。并且在编排上,往往自述与评论文字相参照,见仁见智,又颇能予人以启发。废名的自述文字且不说,评论废名的作者,大都是见解透辟,文字雅洁,有深厚文学功底者,其批评文字往往亦是美文,如周作人、刘西渭、朱光潜、吴小如等,雅人深致,情见于辞。周作人“《桥》的文章仿佛是一首一首温李的诗,又像是一幅一幅淡彩的白描画”,“《莫须有先生传》的文章的好处,似乎可以旧式批语评曰,情生文,文生情。这好像是一道流水,大约总是向东朝宗于海,他流过的地方,凡是什么汊港湾曲总得灌注潆洄一番,有什么岩石水草,总要披拂抚弄一下子,才再往前去”,已为大家所熟悉,而像吴小如如此简洁精到的文字,一般读者却未必读过,故颇有新鲜之感。如其评《枣》的一段:

第二部分里,《枣》那一篇文章写得真好,无怪作者题作书名。枣本是甜而脆的食品,可是这篇文章里的况味,使人咀嚼了却像啖青果。涩涩的唾浆咽下喉去,反刍似地泛上一层透明的甜味,颊有余香。(《废名年谱》第119页)

多么优美的文字,多么入微的体味!汉语写到这样才叫得了神韵,悠悠地有如原上清风,完全是活的。陈先生将如此美妙的文字萃于一集,点到为止,则“年谱”又成了一个“聚宝盆”,装载的何止是一个废名!读如此美妙之文字,想见其(废

名及论者)为文为人,如促膝夜谈,室内有茶水沸腾,室外有疏星相伴,其审美之沉浸岂可为外人道哉!

我因汪曾祺而研究废名,所来亦近四年矣,也写了一些肤浅文字,算是陈先生的同好。《废名年谱》问世,我也很欣喜,草草写下如上文字,向读者推荐这部书,亦是尽道。然未审读者之意能与我同否?(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师范学院文学院 438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