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概况

企业文化

反常案例教学给教育学教师提出四项挑战——《教育学案例教程》作者谈反常案例教学(2008-12-03)

编者按《教育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必须具备的培养人、管理学生、上讲台等能力,在单纯的理论讲授课上是不可能获得的,这就要借助教学案例来增长师范生的智慧。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尝试在公共教育学中,列举许多正面案例来证明教育理论的科学性,或者列举部分反面案例来反证教育理论的正确性。但是,鉴于反常案例教学比较难用,也容易起到反面效果,教学中往往忽视列举反常的案例来进行公共教育学的教学。为此,本期,华中师范大学公共教育学教研室主任,湖北省教育学研究会秘书长但武刚教授就教师进行反常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发表他的看法,以供交流借鉴。

专家视点

理想的教育不是把自己现成的、表面的知识教授给别人,而是凭借正确的提问,激发对方的思考,通过对方自身的思考亲自发现潜藏于心中的真理。反常案例的教学就应在该种思想的指导下来组织,同时,反常案例进行教学的教育学教师提出四项挑战:

第一,要精心选择吸引学生的反常案例。在公共教育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挑选富有挑战性的、学生感兴趣的反常案例,要去掉案例中的情感性或暗示性词句,尽量保留事实性的第一手材料和人物的直接对话,这样会促使学生主动地展开激烈讨论。高师公共教育学的课堂上死气沉沉现象,其原因不在于学生,而在于教师未能向学生提供吸引其注意、激发其思维和情感的问题、案例或材料。教师必须给学生机会,让他们自己去探究、辩论。对于比较典型的反常案例,学生往往不容易鉴别其实质,感到似是而非,左右为难,困惑不解。因为他们运用已有的教育理论解释不了案例中的现象。反常案例就是一种不确定性的情境,它能够引起学生困惑,激活学生思维,从而使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

第二,要发扬教学民主。民主的课堂气氛是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保障。理解与对话一定要有情境,即真正的问题或隐含着问题的案例。假问题或简单的问题都不足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育学教学要取得成功,就必须启发学生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指对学生的干预和控制,否则会干扰学生的自由思考与表达,学生只是想教师所想、说教师所说,那么,这种反常案例的教学不过是形式而已。民主教学的试金石就是看学生思维是否活跃、是否自由表达其见解和质疑。只有在这种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才能掀开一些理性的伪装,直面反常案例而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真实内心世界。教师对学生所回答的问题、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要持适当的态度,要让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让他们为自己的观点辩护。倘若教师对学生不完整的回答采取求全责备的态度,那就会破坏讨论的情境,学生就不会积极发言、踊跃参与讨论,反常案例的教学就会失败。

第三,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探究教育规律。教师要摒弃任何强制性的灌输,与学生一样真诚地面对事实。尽管教师教育素养可能比学生丰富,对于复杂的教育问题的思考也可能要比学生深刻。但是,教师不能将自己的思考强加于学生,对于许多复杂的实际教育问题,教师并不是已经获得了最终的答案,何况问题的答案随着实际教育的变化而不断改变着。教师可能拥有真理,但至多是部分地拥有,不可能占有真理。许多教育的规律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现实的教育问题与教育理论之间还有一段差距,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利用现有的教育理论来进行具体地分析、大胆地创造、艰苦地实践。教师不能摆出权威的架子,他们所能做的就是在一种真诚、自由和开放的教学氛围中,作为一个理论素养较高的学习者或发现者与学生共同探讨。教师既要注意教育性,又要讲究启发性,不要过早地发表意见,可以在当堂课的最后以平等的口吻介绍自己的观点。如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展开了自由交锋,共同探究与解决“反常”问题,学生由此收获的是沉甸甸的、全面发展的“果实”。

第四,要避免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反常案例的教学可能会招致一定的危害或风险,使得教学的目的不容易把握,甚至可能动摇学生对教育理论的信心,所以必须强调这种反常案例的教学仍然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过程。教学中的学生辩论与学者的学术探讨有区别。学术探讨的根本目的是发展学术研究。而课堂不是茶馆,学生的辩论是教学活动的有机部分,其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尽管在教学中学生可能有所发现和创造,但这毕竟不是直接目的。教师要建立良好的课堂讨论规则,切忌使学生的讨论陷入无政府状态,流于肤浅、徒有形式。只有建立起良好的规范,才能使学生在讨论中既饱含智慧与激情,又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