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湖北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形成了一幅气势恢弘、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画卷。无论是中共创建、大革命时期,还是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湖北人民都前仆后继、英勇奋斗,为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历史表明,湖北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和中国革命重要策源地之一,湖北新民主革命史是中国新民主革命史的一个缩影。
历史不仅是一种知识,而且是一种智慧。史学工作者的学术使命和社会责任,就是治史鉴今,资政育人,用辛勤耕耘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精神产品,服务、报效国家和人民。我省党史学界研究湖北地方革命史的专家李良明、田子渝、曾成贵、刘宗 武、孙泽学、徐凯希6位教授,经过四年辛勤耕耘编著了四卷本《湖北新民主革命史》。这部厚重的正史全景地、多角度地、客观地反映了湖北这一时期的革命历史画面,是一部对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湖北革命史教育的教科书。纵观《湖北新民主革命史》,她的特色就鲜明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遵循史学规律,立足湖北省情,面向全国,客观地反映了湖北从中共建党到解放战争时期新民主革命辉煌壮丽的历程,充分体现了湖北特色及湖北革命斗争在全国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不少方面填补了过去史书的空白。还注重阐述湖北新民主革命发展规律,既写了历史的本然,又写了历史所以然,揭示了革命真理,给人以深刻教育与启迪,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湖北特色的新民主革命的史学新著。
第二,以史为据,秉笔直书。实事求是研究历史必须遵循的一般规律。此书作者秉持求真务实、严谨治史的科学精神,以占有的大量一手历史资料为基础,并吸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实事求是地阐述了湖北新民主革命发展的轨迹。坚持论从史出,客观评价,秉笔直书。譬如,在反映抗日战争的历史时,既突出介绍了在湖北这块热土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战争的史实,又介绍了国民党正面战场和敌后游击战场的状况;不仅反映了共产党在湖北敌后根据地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历史,也反映了国民党湖北省政府在鄂西后方国统区进行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为湖北抗战提供稳定后方基地的历史,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再如,以往有的史书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通城秋收暴动后是否建立县级政权只字未提,此书作者经过考证档案资料,客观反映“通城已取得政权,县长表现很好”的史实。通城于1927年8月20日举行武装暴动,智取县城,建立农民自卫军和县政权。通城红色政权,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从全国范围来看,是中共中央八七会议后在全国建立的最早的县级红色政权。这反映了湖北特色。
第三,追求真理,探求学术创新。创新是一个从尊重权威、到超越权威的过程,也是一个继承、坚持和发展的过程。它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和价值所在。此书作者不迷信权威,不停留于前人的结论,而是通过发掘新史料,运用新史料,提出了一些新的学术观点或见解,大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例如,提出“李汉俊是我国最早提出建党思想的人”的观点。又如,阐述在中共成立前后,与共产国际以及与国内早期党组织没有联系的一些湖北先进知识分子,也在独立开展建党活动。这反映了湖北的实际与特色,丰富了中共建党思想的研究,也阐述了湖北先进知识分子对中共建党的历史性贡献。
第四,以史鉴今,资政育人。“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是昨天、今天和明天的辩证统一。我们书写历史的原动力,不是为了写史而写史,更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以史为载体,发挥教育的功能,为现实服务,为更好地开辟未来服务。该书作者坚持求真务实的治史精神和开阔的视野,以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已任,用自己辛勤劳作而产生的学术成果报效国家和人民,发挥着资政育人的历史使命。如在解放战争时期卷中,用大量的篇幅阐述了气壮山河的中原突围。中原突围是解放战争的首战,它拉开了解放战争的序幕,具有伟大意义。作者还把历史和现实结合起来,论述了中原突围精神以及弘扬中原突围精神的重要现实意义,这体现了史学工作者所追求的史学价值和强烈的历史责任感。
此外,更令人赞叹的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因多种因素的影响,史学基础研究在不被一些人看好的境况下,此书作者能坚守这片精神家园,甘于寂寞,潜心研究,以苦为乐,终于推出了这部精品力作,不得不使人敬重。我们也希冀有更多如此优秀史学著作问世,为我省乃至全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