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舜徽先生(1911—1992)是一代国学大师。新版《辞海》“张舜徽”条如是介绍:“中国学者。湖南沅江人。崇尚乾嘉朴学,治学以文字、音韵、训诂为根柢,长于版本目录、校勘、考据,在经学、小学、史学诸领域均有成就。曾任兰州大学教授、中文系主任。建国后,历任华中大学教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历史文献研究所所长,中国历史文献研究学会第一至第三届会长。著有《广校雠略》、《中国文献学》、《郑学丛著》、《清人文集别录》、《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说文解字约注》、《中华人民通史》等。”
博大精深、著作等身的张舜徽先生一生出版著述二十余种,含遗著近千万字。他在《八十自叙》中自我总结说:“余之治学,始慕乾嘉诸儒之所为,潜研于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者有年。后乃进而治经,于郑氏一家之义,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学、经学为基石,推而广之,以理群书,由是博治子、史,积二十载。中年以后,各有所述。”张先生自学成材,在治学上走博通之路,赞赏通人之学。他一生勤奋治学,博涉四部,在传统学术的诸多领域造诣精深,留下了大量论著。这位全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研究生导师,首批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知名专家,其研究涉及文献学、文字学、经学、学术史、哲学、史学等诸多方面。
著名学者蔡尚思称张舜徽先生为有学问的通人,是建国后在世的极少数几个国学大师(另有钱穆、柳诒徵等)之一。香港曹聚仁认为张舜徽经史之学成就实在如雷贯耳的钱穆之上。北京大学王余光则认为,在古典文献学领域,张先生的著作构建了学科思想、方法与研究规模,并成了古典文献学的基本范式。北京师范大学的徐梓把张舜徽先生作为20世纪中国史学中,与陈垣并列为现代总结性史学(与批判性史学、建设性史学并列)最为典型的代表人物;王宁则称张先生“一生勤奋治学,创获极多,诲人不倦,堪称楷模”。陕西师范大学赵吉惠盛赞张舜徽先生清代学术史研究成就,指出他的此类著作博大精深,富于原创性新见解,自立门户,自成一派,堪称清代学术史研究领域中的一大家;其深度和广度,都足以与梁启超、钱穆的清学史研究形成鼎足互补之势,值得我们做认真的比较研究。而华中师大刘筱红博士则以《张舜徽与清代学术史研究》为题完成博士学业,其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得到学界好评。原国家教委古籍委称张先生为“海内大家”。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说张先生去世是“巨星陨落”。张先生的学术影响及于日本、台港及东南亚地区,仅在台湾一地翻印出版他的学术著作就有十多种。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经过多年酝酿、筹划,在张先生生前同事和学生——历史文献研究所诸位老师配合下,终于从2003年启动《张舜徽集》的编辑出版计划。2004年3月,文集第一辑五卷七种以整体形象、崭新面貌亮相。它们包括:《中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清人文集别录》、《清人笔记条辨》。《文集》每卷后均附有张先生已出版的著作目录。张先生的这七种著作可以说都是中国历史文献研究的精品,堪称传世之作。《张舜徽集》第二辑五卷(包括《周秦道论发微》、《郑学丛著》、《清代扬州学记》、《顾亭林学记》、《清儒学记》、《爱晚庐随笔》)则于2005年12月面世。这里仅以《中国文献学》和《清人文集别录》为例略加说明。
《中国文献学》是作者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出版的。在文献学研究上,“这部书的出版起到了标志性的作用,它标志着中国文献学的最后确立”(北京大学王余光语)。该书将文献学的理论进行了一次系统总结,构建了中国文献学学科的基本框架,包括文献学理论探讨、文献研究、文献整理研究和文献学史的总结。在此书问世后,作为配套用书,作者还编选出版了《文献学论著辑要》。作者在这里所建构的文献学理论体系,对以后文献学的发展起到了规范性的作用。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各种各样的中国文献学著作、教材,无不受到了《中国文献学》的影响。
《清人文集别录》上个世纪60年代由中华书局出版后,就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一版再版。著名文学史家刘永济曾说:“不意吾家中垒(指刘向)遗风,复见今日,为之狂喜。”又说:“非有渊博之学,鸿通之识、,不足以成此书。观其评骘学术,论而能断,即足见其有学有识矣。况其文笔雅健,又非常人所能逮;今人具此根柢者甚罕,能读此书者已不多矣。”而史学家顾颉刚在给作者的信中也称赞说:“先生所作诸书,示学者以途径。启牖之功,实在张香涛(即张之洞)《輶轩语》、《书目答问》之上。然彼二书,对我辈之效用已极巨。先生别白是非,指明优劣,上绍向、歆之业,下则藐视纪昀之书,其发生影响之大,固不待言也。”张先生除了《清人文集别录》外,另有《清人笔记条辨》、《清儒学记》等有关清代学术史的著作多种,其学术水准、内在价值当在梁启超、钱穆的清代学术史研究之上。但就像刘永济,还有李学勤等专家所言,现在“能读此书者已不多矣”,因此一代学术大师的成果并未得到更多的、应有的关注与研究。我们相信,随着近千万字《张舜徽集》的陆续问世,一代国学大师会在学术的殿堂里将会得到他应享的尊荣。
这里我们不妨借用几位学者的挽张先生联来结束这篇短文:“著作等身,学术成就享誉海内外;文献宗师,弘扬民族文化领路人。”(杭州大学 仓修良)“万世文献方家,英灵永寂;一代国学大师,宝典长存。”(山东大学 洪浩菲)“学贵博通,冶经史子集于一炉,初月上书台,海内皋比堪屈指;心游费隐,越古今汉宋而独造,幽兰托毫素,黉门薪火有传人。”(武汉大学 唐明邦等)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出版科学研究中心 武汉 43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