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概况

企业文化

詹剑峰和他的老子研究

1928年,詹剑峰先生留学法国时曾在巴黎与巴金、桂丹华等同学合影,那时他们风华正茂,在异国他乡寻求真理,从他们的眼神中,可以看到一种渴望、一种朝气。詹剑峰先生与巴金先生友谊深厚,据说巴金这一笔名还是和詹剑峰一起商定的。悠悠时光已逝,这两位当年的好友在以后的人生长河中选择了不同的方向:巴金先生走上了文学创作道路,成为了中国20世纪非常有影响力的作家,而詹剑峰先生则沉潜于书斋,从事哲学研究,虽然声名没有巴金那么显赫,但亦是硕果累累。

詹剑峰,1902年生于安徽省婺源县(现属江西省)。毕业于上海公学、北京政法大学,1926年留学法国巴黎大学,主攻西方哲学,还研读心理学、逻辑学、世界史,回国后执教于安徽大学等学校。从1952年起,在华中师范学院(现华中师范大学)致力于中国哲学史和逻辑学的教学和研究,直至1982年逝世。值得一提的是,詹剑峰先生1980年曾在美国召开的国际中国哲学讨论会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这是中国代表在西文国家哲学会议上第一次宣读论文。

詹先生的学术研究的重点是西方哲学,著作《哲学概论》、《逻辑》、《伦理学》、《西洋古代哲学史》、《西洋近代哲学简史》、《西洋政治思想史》等均是这一方面研究成果的体现。同时,詹先生在中国古代哲学的研究上也深有造诣,尤长于墨子及墨家研究。而在老子及道家思想研究方面,詹先生亦颇有心得,创见络绎,这体现在他的著作《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一书中。

《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一书涉及的内容相当丰富,首先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了老子其人、其书及其学派:对于老子的多种角色(其中不乏后人的神化和附会),詹先生通过对古籍(其中既包括道家的典籍如《道德经》、《庄子》,也包括从儒家、墨家典籍以及《史记》等进行旁证)的梳理剥去了老子身上的神秘外衣,消除了歪曲和误解,呈现出老子及其哲学思想的本来面目。在客观分析了老子生活的年代,老子思想产生及发展的基本脉络之后,詹先生进而分析了老子的哲学思想,重点是 “天道自然观”和“人法自然观”,通过对老子思想的社会根源、思想渊源的探寻,阐释了“道”的内涵和范畴,并对“道”与“名”、有与无、变与常、虚与实等概念条分缕析,并由此总结出:老子之道即是“自然”,是整个自然及其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老子的哲学在本质上是唯物论。

詹先生在“弁言”中指出:“哲学的发生与发展,既有其共性,亦有其个性,所以阐述老子哲学,既要明其共相,更要明其特点,然后实事求是地作出评价。”他对老子哲学的研究,是将老子哲学置于哲学及世界思想史的发展演变这一宏阔背景下展开的,因为先生多年浸淫于西方哲学研究,于是在谈到老子哲学时时常自然而然地将之与西方哲学思想进行比照阐释,例如在谈到对“道”“一”的理解时,詹先生信手拈来了古希腊哲学家泰尼士、阿拉克米西尼、巴门尼德等人关于世界本原的论述,进而与老子思想进行比较讨论中西哲学对世界本体实质的认识的同异;在谈到老子的“道法自然”时,也与赫拉克利特的朴素自然观以及斯宾诺莎的“实体说”进行了比较。以西鉴中,这也是詹先生在老子思想研究中的独辟蹊径。而本书另一个鲜明的特点则在于:詹先生长于逻辑思辩,他也娴熟地将这一方法应用于老子研究中,在全书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大胆假设,细致求证”的严密推理,佐以丰富、可靠、详实的史料,其观点和论述闪烁着逻各斯的理性光辉。

据詹先生自己介绍,他写作此书的目的也是针对当时学术界关于老子及其思想的争辩,他试图给出自己的意见。当时的争论集中在两个问题上:一是老子及其书是出现于春秋还是战国,老子与孔子孰先孰后?二是老子的“道论”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关于前一问题,哲学大家如冯友兰、钱穆等人都认为是“孔前老后”,詹先生在进行了细密的论证后则认为这一顺序应该颠倒过来;对于第二个问题,詹先生也作出了言之成理的回答。敢于批评大家之非,这体现了先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学术界有许多权威之言,传统之见,这些东西并不都是好的。做学问贵在创新。”詹剑峰先生的这一席话以及他提倡的“忠于史实、融贯中西、独辟蹊径”的学术风格和“踏实、虚心、有恒和勇敢”的学术态度,尤应为后学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