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已成为现代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体育运动强身健体的作用越来越重视,丰富的现代体育运动项目在我们的生活中时刻演绎着它们的精彩。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隆重开幕,随着时间的临近,所有的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民对体育的关注被推至沸点!从申奥成功的激动时刻到积极筹备奥运工作,中国人民为这神圣的圣火将在神州大地点燃感到无比欣喜和自豪!蓦然回首,人们可曾想过,今天与我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各项新式体育运动,最初是如何传入我国又如何在本土化的过程中创新与发展的呢?
武汉体育学院陈晴副教授在其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订完善而成的《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一书,便是旨在探索我国新式体育的源头,让人们“饮水思源”,追寻一段极具意义的历史。翻开这尘封的一页,西洋体育是在什么样的历史背景下传入中国国土,又是如何生根发展的路程展现在眼前。正如作者在本书“导论”中概述的:“中国在被动地接受西方教育的同时,也接受了西洋体育,其目的在于救亡图存。”新式体育植入中土后“促使国人对体育的认识和思考更为深入,形成了国人的体育思想”;“促使政府颁布了相关学制和法规,确立了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肯定了新式体育之作用,并以法规形式确保新式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推动了社会体育和体育比赛的开展,为中国参加奥林匹克运动奠定了基础,搭建了平台”。
该书还作了一个创新性的尝试,即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教育学的视角切入论述体育,指出“体育与教育同根互生”。作者将论题集中在体育教育的发展变化之上,将晚清军事学堂引入兵操到20世纪20年代《壬戌学制》颁行的四十余年间,由西方传入,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匹配、有别于传统国术的运动和竞技活动定义为新式体育,深入介绍和分析了新式体育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原因和过程:从外因来看,是在西方传教士、基督教青年会、中国留学生以及教育考察和文化交流活动的共同作用下,使新式体育得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而从内因来看,是当时国内各阶层、各派别的先进人物,为寻求救国良方,主动向西方学习所致,这体现在实践层面、思想层面和制度层面三个方面。如对思想层面的论述,列举了蔡锷、梁启超、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恽代英等仁人志士的体育思想,展现了国人体育思想从萌生、形成到成熟的发展过程,而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国人对“军国民体育”、“土洋体育”的论争又是新旧体育关系问题的体现。总的来说,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经历了一条从被动到主动、从被迫到自觉的路径,促进了近代新式体育的转型和完善,推动了社会体育的普及和发展。全书论述深刻,语言流畅,加之引用了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献,更加提升了其学术价值和意义,同时亦可窥见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已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于2007年8月出版,正值2008年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其现实意义不言而喻。诚如作者在全书结尾处所引用的朱熹的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由源头活水来。”
(《清末民初新式体育的传入与嬗变》,陈晴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版,27万字,定价2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