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概况

企业文化

中华幼教的宝库 家庭藏书的经典——《中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阅读偶感(2008-4-22)

二十一世纪是中国经济腾飞的世纪,也是中国由人口数量大国向国民素质大国转变的世纪。国家的兴旺在人才,人才的培养在幼儿。过去,一家五六个孩子,家庭是无法顾及每个孩子的教育的;过去,全中国大多数人还在为温饱而奔忙的时候,我们无法给孩子以足够的教育支持;过去,国家的经济刚刚起步,也没法投入足够的经费来发展中国的大教育;过去的教育,一直都是社会上层的特权。今天,我们大多都没了温饱的烦恼,几乎没有什么地方发生冻死饿死人的故事了,国家的教育投入也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可是,我们的孩子得到了优良的教育吗?

如果说过去,我们孩子所受的教育严重不足,放养式的任其自生自灭,那么,今天的教育则有泛滥之嫌,家庭、学校、社会正忙于使用各种各样的模具来铸造自己的梦想。

中国传统教育文化里成龙成凤的心态,唯一寄托的独生子女家庭,逐渐小康的经济条件,不断侵入的外来文化,这一切都成就了今天教育的尴尬。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许嘉璐认为:我国长期以来忽视幼儿教育的现状应该及早改变;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要从幼儿教育抓起;要针对现状,提出解决方法。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学前与特殊教育学院朱家雄教授呼吁:要关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要从我们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做起。

也有人认为,今天的教育真正缺失的环节,还有一个被忽视了,那就是家长教育。正如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中所言,“我知道我辈和读者,若不是现任之父,也一定是候补之父,而且也都有做祖宗的希望,所差只在一个时间。”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迟早都会扮演一个重要角色,那就是为人父母。可目前没有哪一所学校开设父母课,也没有此类的教材,似乎大家都觉得做父母是人的天性,不学都会的。是这样吗?

所有的这些问题,在我国古典文化的精品里,都有著述。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教育史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余子侠、方玉芬编著的《中国幼儿教育名著选读》一书,可谓应时而生,这也可以作为献给当代母亲、父亲、幼教工作者和研究者的一本精编。

余子侠、方玉芬教授潜心研究了大量的古典文献,发现教育婴孩,养正于蒙的思想观念和实际经验,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史和教育发展史上,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历代有成。他们认为借鉴和继承这些前人教育后代的理论和经验,因其本于自身国情,适于民族特性,在今日中国显得更为重要!下面对本编著的主要特点做简要介绍:

一、历史脉络清晰。本书共分七章,按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晚清时期、中华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的时间序列编写。选文大体按作者时代(或著述问世年代)先后编次,并且按照大的历史时段分章对其实幼教理论的发展和贡献及其时代特色加以简略的介述。从这种历史脉络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幼教理论和经验的继承和发展,对现实来说,无疑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同时,为我们今天如何看待传统教育和文化的流失,提供了丰富的研究史实。

二、注释详尽易读。选文一律加注(除少数篇章无需注释外)。注释一般根据前人所注(有的选文原版本已有注释则大多借用),但加入选者的认识和理解,并补入选者认为应该加注的字、词、句的注释。而且选文前面还对作者、作者的主要观点、选文的主要内容进行了介绍和解说。这为广大读者(不论层次高低、还是想泛读或精读)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更有利于人们吸收或借鉴前人在幼教方面的“经验之谈”。

三、选文丰富精当。该书以“蒙以养正”为宗旨,选取了从胎儿教育、婴儿教育、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等各个年龄期的教育文献,内容涵盖了胎儿教育、礼仪教育、励志教育、亲情教育、终身教育等等各个方面。如果你想你的孩子一生下来就占有某种先机,如果你想你的孩子度过一个身心健康的儿童时代,如果你想你的孩子进入学校后能与同学友好相处,不至于被老师漠视,如果你想你的孩子从小就有远大的志向,如果你想你的孩子与家人心心相溶,亲密无间,你都可以从此书中找到极有启发性的典范和经验之谈。

当然,我们称这部集子为中国幼教的宝库,决不是认为书中的东西都是金玉良言,永恒真理。正如编者在《前言》中叮嘱的一样,在阅读本书时,我们要注意系统学习,全面把握前人的理论经验,要善于依据时代的变化和发展来应用前人的经验,取其精华,剔其糟粕,化腐朽为神奇,以真正实现教养人才“正蒙”之“圣功”。

但愿天下父母都心遂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