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民间文学研究自五四时期前后兴起以来,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也历经坎坷。20世纪80年代后期,民俗学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起来,以文本为中心的研究方法也受到了田野调查方法的冲击。目前,民俗学“边缘化”的趋势不断加剧,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其本体性面临严重的冲击。在这样的背景下,刘守华、林继富、江帆和顾希佳等学者坚持民间文学的本体研究,历时3年,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书中重点研究了中国具有代表性的60个故事类型,向读者充分展示了中国民间故事的魅力和价值,为中国民间文艺学学科的本体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近年来民间文艺学界一部本体性、总结性、奠基性的力作。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注重吸收总结20世纪中国故事学研究的相关成果,具有总结的性质。作者对“故事类型”研究法作了简明扼要的梳理,对为学界广泛使用的“母题”、“情节单元”、“类型”等概念作了介绍、分析、界定和评价,是对民俗学学科术语科学化、规范化的有益尝试。在材料上,该书大量引用古典文献和当代采录的鲜活故事,并将眼光投至中国的各个民族及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与中国文化关系密切的印度、越南、日本和朝鲜等国。在观点上,该书力图引用多种研究成果,给以简明的评析,提出自己的见地,以引起读者的思考。在方法上,该著在立足类型研究的方法的基础上,力求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和独创的学术眼光来从事研究,采用了历史地理学派的方法、民俗学的研究成果、文艺学社会历史批评、女权主义批评、精神分析学等方法,从多角度多侧面进行研究,力求周密而准确地阐释故事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民间故事的研究方法多种多样,而类型研究是目前国内外比较流行的方法,它能有效地从微观到宏观揭示民间故事的特质。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叶,钟敬文先生就运用类型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天鹅处女型”、“蛇郎型”等故事,此后有一些学者也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少成绩。而且,目前已有艾伯华、丁乃通和金荣华先生所著的三部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索引和正陆续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集成》可供参考。在理论、实践、材料等条件已具备的情况下,中国进行系统的故事类型研究已成为可能。《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在这方面无疑具有开拓性和奠基性的意义,它通过考察故事的文化内涵和叙事美学特色,追寻故事的来龙去脉,探索故事生活史,进行跨国、跨民族的比较研究,为中国故事类型研究确定了明确的方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从整体上看,该书保持了统一性和严整性,每一篇首先描述故事类型的形态,然后考察其流传情况和亚型,文化内涵及其叙事审美特色,并进行历史演变和跨国、跨民族比较研究,评述本类型已有的研究成果等,使读者能很快了解该故事类型的基本面貌和主要研究成果。在保证整体性的前提下,该著也力求体现每个人的学术特点和写作风格。刘守华先生长期致力于中国故事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在《导言》中,他对以往有关中国故事学的基本理论与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整理、概括和修正,对国内外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更侧重从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方面分析民间故事的内涵,在他所写的篇目中,表现出很强的立足本土,放眼世界的意识。林继富先生曾在西藏地区生活、工作多年,少数民族文化的背景深厚,他善于运用母题分析的方法来进行比较研究。江帆女士有着多年田野调查的经验,掌握了大量鲜活的材料,她所撰写的篇目民俗色彩更为浓厚,同时她以女性特有的眼光来关注民间故事,其撰文使人耳目一新。顾希佳先生作为历史文化研究员,积累了大量古典文献知识,文献材料丰富翔实,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也为进一步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正如作者所构想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一书充分做到了学术性和普及性的结合。同时,其语言文字表述富有民间文学工作者特有的生动活泼的气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该书是进行故事学研究必不可少的参考书、工具书,不愧为中国故事学研究领域一部具有时代意义的论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