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自身的状况如何?怎样看待这一社会力量?长期以来,学术界对这些问题深入研究得不够,对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的评价则更是褒少贬多;或把他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内——具有阶级的软弱性。其实,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与先进的资本主义经济紧密相联;作为革命的力量之一,在20世纪初它也有过自己短暂的辉煌。因此,把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放在整个社会结构中进行考察,以宏阔的视野洞悉其内部结构,以探索的精神揭示其深层的心理特征、文化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的活动轨迹,很有必要,也显得尤其可贵。由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的《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出版)突破了以往的研讨模式,多角度地对1860年—1919年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进行了深入研究。该书通过大量的史料,详细论述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产生的社会环境、形成路径、存在方式,民族资产阶级的结构及其特点;民族资产阶级的企业经营形式、策略以及近代企业家精神;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团体及其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的文化心理与思想意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参与以及与中国近代化发展的关系,不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而且还具有现实意义。
学术研究贵在创新,史学研究也不例外。《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研究》是首次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中,以新的视野对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与发展进行深入论述的学术专著。在论述的过程中,作者在描述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没有沿用西方资本主义近代化的一般模式,而是着眼于它的特殊性:内部缺乏社会转型的原动力,外部压力过大。因此,中国虽然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却完成不了近代化,中国的资本主义虽然有所发展却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该书从专制与宗法制度的束缚、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变化、城市化与资本主义的社会环境中,对产业资本家、手工业资本家形成的路径、存在的方式和形成过程中的若干特点进行了条分缕析的归纳。与此同时,对以往较少涉及或未曾研究的某些问题进行了开创性的探讨,如城市化与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的心理与思想意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参与等。在对大量文献进行研究和发掘的基础上,大胆创新,突破旧说,对买办、宗教、商会以及实业建国、企业家精神等问题提出了不少独特的见解,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些研究与探讨,不仅具有学术意义,而且也具有现实意义,正如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在序言中所说:“就近代中国的历史而言,两个跨世纪都意味着社会转型。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是从传统农业宗法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全面转型端;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则是在社会主义体制内,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更为深刻而意义也更为重大的转型。尽管前后两种社会转型性质不同、基础不同,终极目标与环境机遇也不相同,但其中有些重要问题则是前后相通的,因此历史遗留下来的经验教训,包括某些重要历史人物留下的深刻理念,对我们今天的社会全面改革来说,仍然可以作为重要的借鉴。”
过去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国早期民族资产阶级时,往往就事论事,把研究的视野局限在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本身的一些问题上,对与此相关的背景、环境等透视不够。该书突破传统的做法,将中国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紧密结合起来加以研具体剖析;同时,将研究范围从一般的政治表现、企业经营等扩展到对其心理特征、文化思想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深入探索,显示出了开阔的研究视野。此外,这种研究,不仅仅局限在历史学的范畴,而是广泛地涉及到了社会的诸多方面,扩展了历史学研究的视域,也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