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概况

企业文化

关于《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的推荐意见

《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一书,是多年来我国学术界和理论界不可多得的一部政治学研究力作。

作者的选题独具匠心。首先,乡村治理本身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是国家治理的前提和基础,关系着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长治久安;其次,对乡村治理问题的研究,可以有各种不同角度,但作者却选择了集体经济作为背景,足见作者具有高度的理论敏感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为多年来很多人一直认为,农村的经济改革已导致农村集体经济的瓦解,中国农村未来发展的方向将是非集体化的分散化和私有化。但事实上,经过20多年的改革,农村集体经济不仅没有消失,反而在不少地方迅速发展起来,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为世人所瞩目。那么,为什么不少地区农民在刚刚抛弃了人民公社的集体化之后又重新走上了集体化道路?农民在乡村再集体化过程中对新体制作出了怎样的选择?集体经济的重新崛起对农村社会结构、权力结构和治理方式有何影响?经济上的集体化与政治上的民主化又有什么样的关联?这种乡村再集体化仅仅是改革时期的一种过渡现象还是农村发展的一种长期趋势?如此等等,无不对当前农村改革和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了尖锐的挑战,迫切需要我们给予理论上的解释和回答。而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将有助于人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乡村发展和乡村治理未来的趋向。因此,开展对集体经济背景下乡村治理问题的研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综观全书内容,该书有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1、以实证的方法展开对乡村治理问题的研究,是该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我国的政治学研究,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但更重要的是从我国政治实践出发,在富有创造性的实践经验中寻找理论的源泉。更何况,乡村治理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应当致力于乡村治理实际过程的实证调查,在深入农村基层调查的基础上得出科学的结论。作者具有甘于吃苦的精神,沉到农村社会中去,大力开展本土研究,通过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乡村进行实证调查、个案分析和类型比较,形成了今天这样一个研究成果。这种研究精神和研究方法是应该大力提倡的。

2、勇于触及实践中出现的各种敏感问题,并试图加以科学的说明。例如,怎样评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带来的乡村“非集体化”过程?乡村集体化是否与权力集中和个人集权存在直接的关联?如何看待乡村高度集体化中的强人、能人治理现象?在乡村集体化的基础上能否及如何实现民主化?村民自治的实行会不会妨碍国家权力对乡村社会的渗透和控制进而造成国家管理的困难?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作者都作出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3、集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国内与国外相结合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个案相比较的方法于一身。为了说明集体经济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现状,作者对南街、向高、方家村三个集体经济发达或相对发达的村治历史以及改革前人民公社治理体系的形成、发展、崩塌及其原因,作了较完整的考察。同时介绍了在有关问题上国内外学术界各种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并分别对三村的村治现状,即经济结构、组织体系、权力结构、公共决策、公共管理、村民公共参与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进而把当代乡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概括为两种模式:“新集体主义”和“新传统主义”,并对这两种经济模式对乡村治理的影响作了具体分析,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思想。

4、全国和实事求是地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例如,对南街村的分析和评价,作者一方面高度评价南街村的探索和实践,充分肯定了南街村的许多成功做法,另一方面也指出:南街村在强调“兴公灭私”、“大公无私”的同时,完全否定了个人利益的存在;在生产资料集体化的同时追求生活资料的集体化,社区集体包揽了村民生存所需的一切,导致公共权力对村民个人生活的全面干预,使村民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同时,一个村的发展和前途完全系于某个人无疑也是不健康和不正常的,表明南街村所奉行的以高度集中的新传统主义原则存在着集权的危险,并有可能对个人的自由和民主权力造成侵害。

5、资料丰富,观点明确,论述深刻,不乏真知灼见。例如,作者指出:20世纪中国乡村最大的变化是乡村社会从分散走向集体化并于世纪之末出现“非集体化”与“再集体化”相持的过程,离开集体化、非集体化以及再集体化这一背景,就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说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乡村治理的深刻变革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乡村治理的每一次根本性变革,都与乡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变革密切相关,必须把乡村治理问题放到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变革中去考察;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中国乡村再集体化,已经不是靠国家外在的强制,而主要是基于利益的诱导;对个人利益的肯定和追求是我国当代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等等。

鉴于此,我认为该书是一本高质量的学术专著。

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庆丰

2004年4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