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企业动态

搭建中西学术文化交流桥梁 弘扬中美两国人民传统友谊——走近我社前任总编辑尹均生教授(2008-05-08)

题记:尹均生教授是我社前任总编辑,对斯诺有深入的研究,为武汉斯诺研究中心主席。在研究斯诺的过程中结识了国际友人爱泼斯坦,并产生了深厚的友谊。1992年,爱泼斯坦来我校参加“纪念斯诺逝世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并向学校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报告。为记念爱泼斯坦先生,我社与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湖北省国际友人研究会共同举办了“爱泼斯坦生平图片展”。 尹均生教授组织了这次图片展,为此记者对他进行了采访。

(记者: 熊慧敏)今天,在尹老师的书斋中,记者有幸见到了这位颇具儒雅之风,态度十分谦和的知名学者兼老教授——尹均生。尹老1936年生,湖北丹江口人。曾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辑。现任《广播电视大学学报》顾问,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理事,湖北散文学会会长,湖北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武汉斯诺研究中心主席。传略载入《中国作家大辞典》、《中国专家大辞典》(国家人事部)、《国际传记辞典》(剑桥大学国际传记中心)。著有《报告文学纵横谈》、《国际报告文学研究》、《新闻题材写作》、《写作学概论》、《纪念史沫特莱》、《写作学教程》、《中外名记者眼中的延安解放区》、《斯诺评传》、《20世纪永恒的红星》等著作。发表论文160多篇。其学术专著多次荣获各种学术成果奖,并且其学术论文有多篇被各种学术刊物转载。尤其是对报告文学的研究,成绩卓著,许多观点一直被学术界沿用。怀着莘莘学子对师长前辈渊博的学识与其对于报告文学研究事业无比热忱的献身精神的崇敬之情,记者来到了尹教授的家中,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尹老。

记者:我们知道,您70年代末开始投身国际报告文学研究,在近30年的辛勤耕耘中,取得令人瞩目的学术成就。首先,请您谈谈您的“斯诺情结”。

尹老:斯诺是活跃于20世纪的一位杰出的美国新闻记者、作家、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真挚朋友。在抗日战争时期前后,他来到中国并深入陕北革命根据地。在那里,斯诺会见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多次同他长谈,有一次,两人会谈竟长达7个小时。斯诺还拍摄了许多珍贵照片,其中有著名的毛泽东头戴缀有五角红星的八角帽的照片。斯诺的代表作《西行漫记》(原名《红星照耀中国》),英文名称为Red star over China,无疑成为国际报告文学史上的经典。这部文学作品出版后广泛流传,影响巨大,为推动中国的抗战和世界反法西斯进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斯诺成为向全世界介绍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红色中国”的第一人。他的《西行漫记》是继《1871年公社史》和《震撼世界的十天》之后报告文学史上的又一丰碑,是早期中国无产阶级的辉煌史诗。

《西行漫记》将新闻和文学相结合,有着西方新闻的简洁和条理性,充满着马克.吐温的朴实和幽默,吸收了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章法和描写技巧,有着流畅明快的散文风格,还带着鲁迅的深邃严峻。《西行漫记》无疑是报告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传世之作,一直是世界人民最喜爱的读物。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您致力于中美学术文化交流活动的经历和成果。

尹老:我主持、组织或参与具有重大影响的中美学术交流活动有近20次。早在1982年,我校就率先举办了中国首届斯诺学术研讨会。1985年7月,呼和浩特举行“纪念斯诺诞辰80周年的学术研讨会”,我在会上提交了重要论文《斯诺和新新闻主义》。也就是在那时,认识了我们的朋友——国际友人爱泼斯坦同志。

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88年前后,我发现《美国新闻史》中没有提到斯诺,没有记载这位卓越的报告文学家,于是便写出了《论斯诺在美国新闻史上的地位》的学术论文。并于1988年6月作为三S研究会的代表赴北京大学参加“纪念《西行漫记》发表50周年学术研讨会”,提交了该文,同时向大会捐赠了自己主编的《斯诺怎样写作》一书。

与此同时,我在担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总编期间帮助出版了海伦.斯诺的报告文学作品《毛泽东的故乡》。在中文版前言中,海伦.斯诺如此评价:“《毛泽东的故乡》在中国翻译出版,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里程碑。”为了更好地促进中美文化交流,1993年12月,“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暨《毛泽东的故乡》首发式”在武汉隆重举行。海伦.斯诺期望并相信:“青年斯诺夫妇的故事,能作为一个启发。我所有的想法,都是进步的、有成效的,是有可能实现的。我的一切努力,就是架设通向未来的桥梁,通向一切未来的桥梁。在我有生之年,我渴望看到中国的青年一代,能够研究历史,能够继续从事架设桥梁的事业。”

记者:近日,纪念国际友人爱泼斯坦九十华诞系列图片在我校老图书馆窗口栏展出。请您谈谈与爱老结缘的经过以及爱老在华师不可不说的故事。

尹老:爱泼斯坦先生是国际著名记者,作家,国际问题和中国对外传播专家。他出生于波兰,两岁时随父母移居中国。在天津生活了18年。他热爱中国,年轻又富有正义感的爱泼斯坦结识斯诺后逐渐走上同情与支持中国革命的道路。1938年,爱泼斯坦先生作为美国合众社的记者来到武汉,会见了周恩来。在中国抗战的关键时刻,武汉成为外界与红色解放区联系的纽带。抗战胜利后去美国,1951年回中国参与《中国建设》杂志的创刊工作。于1957年爱泼斯坦同志加入中国籍,几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

新时期以来,爱泼斯坦同志于1984年和1992年两次莅临武汉,对武汉的国际友人研究尤其是关于斯诺和史沫莱特的研究工作关怀备至。1992年那一次,爱泼斯坦前来我校参加“纪念斯诺逝世2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向学校师生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报告。2001年4月,我去北京出席了中国编辑学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应约拜见了爱泼斯坦同志。直到逝世,他对武汉的感情向来弥笃。爱老著有《回忆斯诺》、《宋庆龄传》、《毛泽东印象》、《西藏转变》、《历史不应忘记》等。他的赠书《从鸦片战争到解放》、《见证中国——爱泼斯坦回忆录》我都一直保留着。

记者:您是怎样看待爱老与其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所做的贡献的?请您说说对爱老的评价。

尹老:爱泼斯坦同志在中国生活了70年,深深扎根华夏大地,与中国人民和中共三代领导人结下深厚情谊。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对中国人民情深意厚、无比忠诚。爱泼斯坦曾说过:“我爱中国,爱中国人民!是这种爱把我的工作和生活同中国命运联系在一起。我从小在中国长大,和这块土地、这里的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里有我的无数同志,有我的事业。中国就是我的家!”

我国领导人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都曾代表党中央对爱老给予高度评价。2003年4月20日,温家宝总理到爱泼斯坦的住所看望他,温总理说:“爱泼斯坦作为中国共产党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始终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充满信心,坚定不移地与中国人民同甘共苦,是我们真正的同志和真诚的朋友。爱泼斯坦和所有在华工作的外国老专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所作的一切贡献,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也是我们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