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被中国的作家折服,是湖南人沈从文。我记不清哪年读到了他的《湘行散记》,便被湘西风光和风情迷醉。后来又读到了他的《湘行书简》,这下子真像吃错了药,整天跟那条沅江过不去——我一定要走沅江,骑一辆自行车,或者扛一只橡皮船,沿着沈先生回乡探母时泊过的所有码头走一回,以游为主,如果可能,也写一点文章,与沈先生当年写过的码头情景作个对照,想必读者们读来一定感些兴趣。
走一回的想法,是用开车实现的。从一个码头到另一个码头,水路大约也就30公里,可是我的车要翻山越岭走两到三倍于水程的路才能到达。
走完了他停泊过的所有码头,我还走过他年轻时到过的一些码头,去寻觅他的足迹,去体味他当年生活的艰辛与乐趣,去感受他的文字里那些栩栩如生的生活场景。
同行3辆车,两辆车都因山石窄路出了车损事故,其中一辆中途退出,唯独我的一辆安然无恙。
回来之后,我开始动笔写一本书,书名叫《沈从文的那条河》。
5月10日,是先生逝世30周年的纪念日。1988年,一代文豪悄无声息地走完了他86年的风雨历程。
之所以敬重沈从文,实在是因为太喜欢他的文字——不事雕琢而形象生动,白描之中余味深长,他因此而两度提名诺贝尔文学奖。
走沅江码头的梦,黄永玉先生做过,而且这梦的时间,不比我短。随后,沈从文和汪曾祺相继去世,黄永玉先生的梦,成为一个断梦了。
后来,有一个叫卓雅的人,用图片的形式,重新记录了沈从文先生当年走过的那条水路,而我,用文字全面记录这条水路各码头80多年的变化。
拙著讲述了那条河两岸近一个世纪以来发生的沧桑巨变,钩沉了鲜为人知的沈家辛酸史,纠正了几十年来关于沅江地名的一些误读,特别纠正了各种教材里出现的一个码头“鸭窠围”,应为丫角洄。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到底是沅江的奇特处,让我们在湖南“四水”里特别记住了它的名字,还是因为几位伟大的文学家,特别是沈从文优美的文字,让沅江得到了空前的传播,才使沅江永驻读者的心间?
我无法解答自己提出的问题。我想借用我18年前一篇散文结尾时的话,来说明沈从文与湘西的关系,来表达我的感受:
以青山秀水培育出沈从文这样的人杰,是湘西不负先生;而以清灵的文字向世界活画出这片美丽神奇的土地,则是先生未负湘西。
来源:长江日报,2018年05月13日 07 版
http://cjrb.cjn.cn/html/2018-05/13/content_740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