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中国教育报|勾勒美好的教育图景——读《理念与追求:大学发展的思考与探索》

董泽芳认为当下高等教育发展中存在的最明显问题是,“重物轻人,目标偏颇”。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发展取向上,重规模扩张,轻育人效益,造成数量攀升而质量下滑;在功能取向上,重派生功能,轻育人功能,在派生功能中,又重经济功能,轻文化功能,造成功能失调,本末倒置;在经费取向上,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造成大楼林立但大师稀少,仪器设施先进但育人思想落后……”正是基于包括这些问题在内的现实思考,董泽芳这部扎实厚重的《理念与追求:大学发展的思考与探索》(董泽芳 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应运而生。

强烈的批判色彩是这本书固有的,而在批判基础上所进行的理论建构却是它最可贵的一面。比如关于中国高等教育管理如何应对当下全球化的大背景,董泽芳认为可以有四个主要方略:一是确立“以人为本”“和而不同”的管理理念,二是建构“宏观调控”“自主灵活”的管理体制,三是完善“刚柔相济”“内通外联”的管理制度,四是创建“信息共享”“高效透明”的管理模式。这些源于现实思考的理论架构,用心地为当下的问题寻找尽可能丰富与圆满的出路。于是乎,教育的美好图景就在一章一节的书写中呈现。

关于高等教育公平与效率两者的关系,董泽芳的分析以理性为基础,又充满建设性,且让人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充满无限的信心。“在任何时候都不存在绝对的公平,只要存在差异性、竞争性,就会出现事实上的不公平;同样在任何时候也都不会有最高的效率,因为效率的评价永远没有最大值,对它的追求亦永无止境。”基础教育也好,高等教育也罢,绝对的公平是不存在的,而且所谓的公平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数值,而是一直处在不断变化中的。因此,与其火力猛烈地批评高等教育的不公平,倒不如在“追求公平中强化效率意识,在追求效率中注入公平理念”。如果能够在公平与效率两个层面上做到最大程度的兼顾,高等教育不就为国家的长远发展与人们的幸福生活起到极大的助推作用。

关于教师的评聘制度,董泽芳认为,“尽量少留或不留本校学生,以避免‘近亲繁殖’、学术队伍活力衰退”。关于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作者认为要控制好增长幅度,不可一味地往前冲。关于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董泽芳认为不应仅有评价的功能,“更应指出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的方向”。作者认为在大学里倡导教育爱,既可以把信任、尊重、理解、宽容和互助精神融入每个人的心灵,又可以把整个学校建成一个具有浓厚的人文味的集体。这些闪闪发光的真知灼见,并不是据守书斋的引经据典,更多地源于董泽芳在荆州师范学院与华中师范大学多年工作的亲身体验。

虽是严谨规整的学术著作,书中的文字读来竟也不枯燥、不拗口、不干瘪,反而是严谨中有畅想,规整里有变化,静穆中有灵动。比如第七章中论及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呼唤研究型教学时,以杨振宁先生在中国和美国两个国度读书教书所得印象的强烈反差为例。美国学生兴趣广泛、充满活力、有自信心、富于进取、创新能力强,而中国学生则身陷狭窄的专业中,习惯退让,比较谦虚,畏首畏尾。当我们教过的学生只会参加考试,到了大学的他们岂能充满青春的朝气与活力?没有朝气与活力,又怎能跟得上时代大潮?这样的强烈对比虽出自杨振宁先生,可是当下中美两国大学生的情形,是与此大致相近的。

在批判中建构,在建构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这一切都与现实中的高等教育休戚相关。如此说来,此书所勾勒的教育图景是可能在普通读者心中描绘开来的。它不高高在上,不严阵以待,反而是饱含亲和力的。倘若说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是高屋建瓴的理论构建,那么第六章至第八章的内容则可让读者结合自身的经历来进行对比、探究、思考。我因阅读此书而对自己大学四年求学生涯进行回顾与反省,这是我此前阅读学术作品中从未获得过的体验。这份意料之外的收获,令我在阅读此书时欣然不已,如同品读意趣横生的文学作品一般。亲切中有理性的提炼,温情中有高度的概括。

在董泽芳眼中,大学教师应该力争成为高深知识的研究者、高尚师德的追求者、高超教艺的创造者、高度自主的实践者。念及大学四年跟随过的老师,能够达到这个标准的屈指可数,一些教师并没有行走在接近这个标准的道路上。在大学课堂上混日子的教师,过去存在过,现在应该也没有完全消失。我大学就读的是一所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我不能也不敢强求我的老师个个都是大师,但是我在学业上的懈怠与荒疏,除却我自己是第一责任人之外,与老师们的疏于引领与管理也不无关系。只需考个及格的分数,毕业所需的学分即可拿到;除一些课程的老教师比较严厉之外,其余的老师有不少是上完课了事,待到考试时再来划个范围给学生,为的是方便学生考试过关,为的是师生皆大欢喜,不必受累。由此可知,整个校园的学习氛围是不够浓厚的。我并不是苛责于教过自己的老师,而是把书中读到的与我亲历过的进行比较,以此来反观当下高等教育的某些现状。

彼时的我对前途一片茫然,自身黯淡无光,周边又气氛浮躁,所有人均不安心于学,大学四年注定不能为以后的人生大道打下应有的基础。我在大学里并没有真正实现成长,周边那些浑浑噩噩度日的同学大多也是如此。我期待董泽芳笔下美好的教育图景在莘莘学子的课堂上出现,我相信只有德智双全的大学教师才能成为大学生人生道路上的指引者。

自1977年恢复高考之后参加高考的那一代学人,至今也未能产生世界级的优秀人才,而他们现在已经陆续进入退休年龄。这在董泽芳看来是“一个特别发人深省的事实”。这本书只是他关于大学发展的思考与探索的阶段性成果。因为大学的发展是一个恒久的命题,所以思考与探索便不会有终止的那一天。选择这样的学术研究方向,源于作者责无旁贷的学术使命感。正如他自己所说:“当今,我们还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必须靠我们去研究探索。”

(作者单位:福建省惠安县惠安高级中学)


来源:中国教育报,2018年12月3日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8-12/03/content_509921.htm?div=-1&tdsourcetag=s_pcqq_aioms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