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人民网-湖北频道|说说新闻评论里的《油盐》味儿

如果说在武汉,有一档本地电视节目老少皆宜、人人称道,那一定是《经视直播》;如果说有一个栏目在《经视直播》中印象比较深刻,那一定是《江涛视点》。2012年,《江涛视点》在“中国新闻名专栏”《经视直播》中推出,自此,新闻不仅成为武汉乃至湖北市民的看点,更成为大家热议的话题。

主持人江涛说:“从2004年底开播以来,《经视直播》对民生的密切关注,是栏目的一大特色,对于突发事件的及时反映、对观众投诉的跟进追踪、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督批评,让栏目赢得了口碑和观众的信任。”但是,栏目想要在“快速时间所能达到的深度”,光凭实时报道很难实现,“我们希望栏目不仅有对突发事件的及时报道,还能去抓取新闻事件的第二落点、第三落点,甚至是第四落点,这个职责,要责无旁贷地落在评论专栏的身上。”

于是,六年前,《江涛视点》应运而生,六年后,一本《油盐》又焕出新生。厚厚一本精挑细选的三十多万字,记录了这档栏目的成长,也纪录了这些年来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新闻故事。

避开电视在新闻评论中的劣势,用《经视直播》的流量带动《江涛视点》的关注度,栏目主笔刘湖边着力从筛选选题、搜集资料、提炼观念、确定结构多个方面挖空心思,既要看得高、看得远,又要从小处着眼,不讲大道理,讲老百姓爱听的“真道理”,让这个70后、痴迷军事和科学的理工男颇费了一番心思。翻开《油盐》,随处可见这样的选题立意:

关注吃住行,说食品安全,有《酒中有“鬼”,就别怨公众“谈鬼色变”》;说住房大事,有《别把深圳版“鸽子笼”当噱头》;说出行,有写出租车的《风雪夜归人,路遇宰客车》,有写地铁的《地铁禁食应成为习惯》,有谈铁路的《15元盒饭,何以难买?》,桩桩件件都是琐碎小事,但关系你我的柴米油盐。

看家国天下事,从诚信与“3·15”中的点滴,到贪腐问题中的公车,再到家国情怀下的多米尼克撤侨、武汉放胆海外招才,把国事当成家事来关注,拉近你我与世界局势的距离,真是“就在你身边”。

培优、教育、广场舞、二胎,哪一个不是与你我相连?

公共事件中的公民态度,雾霾下的好空气,贴近生活又让你我放不下的手机,喷薄而出的新物种,出走看世界的渴望,活脱脱全面呈现出现代人的焦虑。

在栏目主笔刘湖边眼中,不光选题立意贴近百姓,评价也要中肯,切入点要合适,既要有深度,又要入情入理,那么,咸了淡了都不行,从文字里就要读出“客观”的味道。

这一切集合在一起,按门类、按时间,串起《江涛视点》六年来对武汉这片热度、对当下中国现状关注的点滴。从整体上,展现的是生动、鲜活、真实又热烈的武汉百态、现世风景,掰碎了读,一句句叩问,一篇篇思考,一点点欣喜,一次次肯定,撑起《经视直播》的新闻担当,从细微处见真情,这样的油盐味儿十足的评论,真正是对生活爱得深沉,对武汉爱得浓烈。

在武汉,不会说武汉话的新闻主播不是接地气的主播,幸好,江涛作为地道的武汉人,武汉好说得“溜”,刘湖边是一个地道的武汉人,对武汉方言小有研究,但他平时说普通话。他的评论里,偶尔会用上几句话武汉话点睛,比如“岔巴子”“了撇”“讲味口”,生动的口语结合武汉的风土,让武汉的观众听得亲切,看得过瘾,隔着书,当你把这些评论还原成武汉话来读时,浓郁的武汉江湖生活气仍然扑面而来,对了,这就是武汉的味道。

最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书名,不少人看到后都会疑问:为什么会叫《油盐》,这个名字一点都不高端大气?

这个问题,上面说了这么多,相信感兴趣的读者已经了解,不过,还是可以用作者刘湖边的一番话简单但透彻地回答:在武汉这个充满味道的城市,老百姓不喜欢说“没有油盐的话”,更不喜欢“不讲味口”的人,武汉人爱吃鸭脖,爱各种小吃,对味道的迷恋和崇拜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精神。著书立说虽然是阳春白雪,但从民生新闻的语境中走出来,就一定要有接地气的武汉味。

翻开这本集子,我们看不到栏目播出时主持人江涛绘声绘色的讲述,看不到编辑用心添加的节目效果,但我们可以看到:《江涛视点》的主创们,带动老百姓更深层次地理解新闻事件,以“向好”的姿态提出善意的批评,以“正能量”的观点弘扬主旋律,这是《经视直播》想要做到的,也是《江涛视点》展现出的新时代武汉风貌,更是新闻人为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坚持不懈的探索。

刘湖边说,他不擅长写字,但我分明从他的文字中看到一片赤子之心,不浮夸,不贪大,从小处着眼,爱这个城市,爱我们的祖国,用善意的批评引导对事件正确的解读。因为,作为一名记者,他始终记着:学“抹布奶奶”做好一件小事,定会收取温暖的回报。

读新闻评论,看《油盐》,让生活有滋有味。

(责编:周恬、关喜艳)


来源:人民网-湖北频道,2018年12月4日

http://hb.people.com.cn/n2/2018/1204/c194063-32364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