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中国教师报|“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出版 为高教改革发展提供行动路径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教育如何才能与社会形成更好的良性互动?学校如何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教师如何才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任务?5月10日,“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出版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举行。丛书共32册近1000万字,提供了解决高等教育系列问题的行动路径,是国内首套集中研究高等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专业书系。

丛书主编、华中师范大学“桂岳卓越教授”董泽芳在介绍出版背景时说:“作为大学教师,我一直强调应努力成为高深知识的研究者、高超教艺的创造者、高尚师德的追求者与高度自主的实践者。研究教育问题、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术发展、引领教育实践是教育学者需要肩负的学者使命。在社会大转型与高等教育大改革的关键时期,如何直面教育与社会之间的现实问题,努力探索教育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与对策,是我的学术本职,也是带领团队前行的必经之路。从理论到实践,我们终于形成了这样的研究成果。”

教育部原总督学、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为丛书题词时写道:“美好的未来在理想与追求之中,学而不厌,创新不止。”中国教育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也对丛书的出版高度关注,他认为“这套丛书具有研究内容的时代性与本土性、研究视角的广泛性与多层性、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与实证性三大显著特点”。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周洪宇认为,“这套丛书既包括董泽芳的个人学术著作,又有由他带领的校内中青年学术骨干和校外高教学子的著作,属于团队重大成果,体现了站位高、视角新、研究深、效果实的特点”。

“我先后担任过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党委书记,曾从董泽芳的研究成果中汲取了先进的办学理念,比如‘以生为本、以爱为基、以学为尊’等,付诸实践取得了很好效果。”在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湖北省社科联主席马敏看来,董泽芳及其团队的研究将学校管理者、教育者关心的问题基本囊括其中,他们的成果既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成果的提炼和总结,又是对社会大转型时代的主动回应。

“强烈的本土关怀、开阔的学术视野、多样的实证方法,丛书的问世既是高等教育学的佳音,也是教育社会学等学科的佳音,为转型中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与参考。”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吴康宁在贺信中写道。

与会代表在讨论中指出,“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从宏观视角聚焦“公平”“质量”“分流”等关键词,为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进行改革探索,体现了国家意志、教育使命和民生需求;从中观视角聚焦学校“发展定位”“组织运行”“治理结构”“人才培养”等关键词,解决“真问题”“深问题”;从微观视角聚焦“教师角色”“师生关系”“团队建设”等关键词,扎根田野进行本土研究,为教育的“中国问题”寻求“中国答案”。

“通过研究提炼与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研究自身的学术概念(关键词)和学术话语体系,今后可进而形成‘华中高等教育社会学派’乃至‘高等教育中国学派’,体现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中国特色。”周洪宇充满期待地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苏君阳谈道,有些校长在办学中喜好追求规模和效益,而忘记了对教育规律的遵循。而董泽芳老师将在荆州师范学院(现长江大学)任党委书记兼院长的实践,理性提升为治校理念,如办学的第一理念是“以生为本”,治理的基本方略是“以法为序”,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以变应变”,追求的文化品位是“以和为贵”,这都是回应时代问题的主动应答。

与董泽芳有着密切学术交往的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张应强表示,董泽芳老师是善于做精品、出论著、立言立德立功的教师。“年轻人的成长需要学界先贤的提携,董泽芳带领自己的教师团队、博士、访问学者等后学成就精品,体现了大师级学人的学术气象。与之交往几十年,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的学术追求、学术思想、学术胸怀”。

据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主编范军回忆,董泽芳老师让他与教育学、心理学结下了不解之缘。1988年6月从中文系研究生毕业的范军到学报编辑部上班,当时教育内容在学报中没有专门的栏目,也没有固定的责任编辑,偶尔发一点这类文章都是随机的。后来领导把教育板块固定下来交给他。那些年,范军与教育系的老中青学者都多有接触,从而结下了深厚的学术友谊。1994年,从教育系调过来的董泽芳升任学报主编,从此两人成为亦师亦友、过从甚密的知音。“作为学者,他乐于提携后学,我后来能到学报担任总编辑,与董泽芳老师的大力举荐有很大关系。”范军说。

“20岁当农民夜校和民办中小学教师,33岁考上北京师范大学,37岁做教师,54岁任荆州师范学院党委书记兼院长,董泽芳老师的一生,从放牛娃到教授,从民办教师到大学校长,从普通教师到卓越教授,从写论文到著丛书,凭借勤奋好学演绎了更精彩的教师人生,值得我们钦佩和景仰。”丛书作者之一、华中师范大学高教所所长欧阳光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由衷赞叹道。

“如果说此套丛书的出版是董泽芳老师某一阶段或某一盘棋的‘收官’,我觉得可以,但作为整个学术生涯的‘收官之作’,还为时太早,他就像越老越有价值的老中医,完全可以继续栽培人才、再创精品。”范军如此评价道。


来源:中国教师报,2019年5月22日13版

http://www.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19-05/22/content_518789.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