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拥军博士出生于农村,并在农村长大。他后来虽然到城市上大学,读研究生学位,仍不忘初心,关注农村人民的生活、农村社会流动,特别是教育对农村社会流动的作用。他的博士学位论文《高等教育与农村社会流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得出了“高等教育使农村青少年通过改善自己的职业处境和生活场所,实现上升性社会流动并借助农村熟人关系网络对农村人口的思想和行为产生深刻影响”等观点,并指出“这些农村出身的大学生用自己的经历成功地使农村人口普遍认可‘知识改善命运’这一基本道理。这种认识曾经有力地鼓舞农村青少年发奋读书”。作者在做博士后期间对该问题又做了进一步研究,其出站报告《走出边缘:农村社会流动的教育张力》(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侧重关注那些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村人口,教育对他们命运改变带来的可能或真实影响。其后,作者在《现代教育与农村智力流动》(湘潭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认真阐发了“农村智力流动”这一新概念。他的新作《挑战与应答: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则从宏观视野提出了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如何形成良性互动的某些新思考。
同时,他成功地运用了教育规律特别是外部关系规律。该书紧紧围绕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互动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应答”这一因时而变的概念对,深入探讨了农村社会基本结构的乡土性,并积极关注了乡土熟人社会关系的心理地理连续体关系及其变化,以此来探明农村社会分化与农村社会流动给农村社会结构、农村传统文化带来的种种挑战以及可能隐藏的不同机遇。农村发展过程中不同的挑战、机遇或差异性应答都必然影响农村社会发展与高等教育之间的关系和关系变化。而如何实现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的良性互动则是推动农村发展、实现高等教育更好服务农村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再者,从高等教育视角积极寻找农村发展的“中国答案”。该书从“农村智力流动”这一新提法入手,明确提出了“中国农村社会流动者要从体力携带者向知识技能携带者转向”“农村智力流动要实现流出与回流的动态平衡”等重要观点。该书作者还认为,农村现代发展,从人的角度看,需要解决一个一体两面的问题,即切实减少农民数量和有效提高农民素质。农民素质提高既是人的现代化的基本要求,也是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基本要求。有必要指出的是,高等教育与农村发展良性互动的实现尽管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仍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还有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作进一步研究和探索,希望作者能够再接再厉,不断有新成果面世。
概言之,此书的出版既反映了作者在学术道路上的勤勉攀登,也为该论域的研究作出了新贡献。我作为彭拥军博士的指导老师,喜见他的学术成长,也乐意向学界和对该领域感兴趣的人们推介此书。
来源:大学教育科学,2019年第6期
https://m.chaoxing.com/mqk/read_38502727e7500f26f907dc69a3c0ca3704cd1e982c63e0a61921b0a3ea255101fc1cf1fbb4666ae6462c89a256128089f667f92b40d5a62383bf47c499881c9bc2d2174a2d5de62810d46b4237619035?appId=1000&from=scre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