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7日,武汉从疫情的阵痛中走出大半年后的一个平常的上班日子,总编室通知我们基教分社申报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虽然对《体育与健康》这套历经20年几代人付出大量心血做出的教材还是蛮自信的,但毕竟是冲击国家教材建设领域最高奖,心里还是不免忐忑。2021年7月,教育部公布评选结果,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体育与健康》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体育与健康类基础教育教材全国仅 3 家出版社获奖,分别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以及我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我社《体育与健康》属于义务教育阶段国家级新课标教材,修订后 为义务教育教科书《体育与健康》。2002年第一版《体育与健康》(7〜9年级全一册)由当时我社的第三编辑室启动研发,2004年5月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2011年教育部颁布新版课程标准,我社于2012年启动《体育与健康》的修订重新送审工作,教材也由全一册改为 7、8、9 年级各一册,共三册,此次申报的就是2012年重新修订的《体育与健康》。该套国家级教材的 成功研发,在为我社赢得广泛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我社“菜篮子”里的重要一员。自2005年以来,该套教材在全国多地得以使用,发行册数近千万,发行码洋总计超过一亿元。
我2002年从教师懵懵懂懂地转行进入出版社,2003 年进入第三编辑室,正好亲历了这一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和我社《体育与健康》国家教材的发展历程。这套教材为什么历经20年依旧葆有旺盛的生命力呢?
研发契机
2000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此次改革是基于当时我国科学迅速发展、国民素质亟待提高的现实,更是为了适应 21 世 纪国家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要求。2001年6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此次课改的纲领性文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次改革力度空前,教育部要求通过教材的引领,帮助教师们改变“灌输式”的教育方式,注重培养 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和探究能力。在此之前,教育部1999年1月先期启动了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工作,在随后颁布的《纲要》中对基础教 育新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等方面都做了明确要求。
新的课程改革改变了以前人教社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允许地方、学校、社会各单位在严格遵循国家法律法规、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开发 适合自身特色的教材,鼓励各地、各高校、各出版机构自主研发地方教材和国家教材。国家教材需先往教育部立项申报,立项通过后再编写送审,最终经教育部审定通过后的教材,才可以出版,并在全国范围内使用。
我社以时任社长范军教授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凭借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长期耕耘,敏锐地捕捉到了这是进入基础教育教材出版的绝佳契机。出版社在深入分析了全国范围内各主干学科的出版情况、鄂教版基础教育教材出版情况、我社基础教育教材选题开发能力以及华中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类优势学科后,最终将目光聚焦到《体育与健康》这一当时“小而特”的学科。
如何保证教材的内容品质
国家教材评奖包含育人导向、内容选择、内容设计、教学引导、编印规范、编写团队等多个维度,这些目标的达成其实都与主编人选息息相关。主编的政治高度、专业水准、业界评价对教材是否能够获得大众认可、专家青睐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当决定开发《体育与健康》教材时,社领导不约而同地想到了当时刚刚晋升教授的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王健博士。
王健教授长期从事体育健康教育、校园体育、体育课程教学论等方面的教学、科研工作,是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湖北省体育学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名师。王健教授在从事高校体育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同时,也密切关注当时基础教育的改革动态,在教学科研中将体育教育改革与基础教育改革紧密联系,在国内体育基础教育改革领域发表了一系列引人瞩目的学术成果。经多次反复沟通交流,我社与王健教授最终达成一致,在学校社科处支持下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主体开发九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实验教材,由王健教授担纲主编一职。这个合作从2002年开始,2004年初版新课标教材《体育与健康》获教育部审定通过,再到2021年7月本教材获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已然20年了。
事实证明,我社选择王健主编是极其正确的。这 20 年间,王健教授著作等身,学术追求和平台更高,也更忙。但无论王健主编多么忙,只要《体育与健康》修订或者送审,他都亲力亲为,一个字一个字地改,一张图都不放过。
本套教材的编写人员由体育学科专家、课程教学专家、一线体育教师和各级体育教研员组成。高水平的作者团队保证了教材的国际化视野、学术水准和中小学校使用本教材的适切性。
鲜明的编写理念
教育是国家大计,教材建设代表着国家意志,教材编写要体现国家意志、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教材编写者使命崇高,责任重大。
教材编写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材编写理念。编写理念要符合国家的课改精神,符合学科特色和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之初,出版社就组织编写团队以专家授课、自学、封闭式集中学习等多种方式深入领会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课改精神。经编写组反复研究探索,华中师大版《体育与健康》最终确立了“健康第一”的核心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编写思路,力争把该教材打造成促进学生学会体育锻炼与增进健康的方法的文本,达到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的目的。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也是中小学教材编写必须严格遵循的一条红线。课程标准对每一个年龄段每一个运动专项需要达到的标准均有严格的界定,分为四个水平,分别为水平一、水平二、水平三、水平四,具体到运动项目中究竟怎样把握,就需要编写团队仔细推敲,反复打磨。同样地,在教材编写之前,出版社组织编写团队学习课改精神,请专家学者解读课标,反复研究课程标准,逐字逐句地推敲,要求每一位作者都必须熟读课标,烂熟于心。编辑团队也必须对课程标准中每一个水平之间的差距了然于心,我记得当时我们编辑花了两个月时间学习课标,各种区分表格做了一大摞。实际上课标也就短短2万多字。我们主要就是怕出错,因为审定专家不给你出错改正的机会,一旦审定专家发现内容超标或者低标,就会一票否决,直接枪毙。
精准把握国家课程改革精髓和严格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作者和编辑的共同努力下,该教材做到了。总体来说,华中师大版 《体育与健康》具有以下的特色:
其一,注重在体育活动中自然贴切、潜移默化地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例如,奥林匹克专题中,我们介绍了我国体育健儿在历届奥运会中取得的成就,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在讲到体育有助于培养意志力时,我们在相关章节的小知识板块提到了毛泽东主席曾多次畅游长江以及毛主席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这首词既是伟大领袖恢弘气度的体现,又与湖北学生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学生读到这样的教材,一定会为自己的祖国、自己的家乡而深感自豪。中国女排是中国体育的一面旗帜,在介绍排球时,我们介绍了郎平,告诉学生中国女排“五连冠”的伟绩是20世纪80年代中华民族振兴并走向繁荣昌盛的象征。
其二,注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3册教材中,我们用 6个完整的单元专门讲解中国的武术和花毽,展现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魅力。对于华中地区喜闻乐见、开展广泛的一些民间民俗体育内容,如五禽戏、跳绳、游泳等,本教材均有讲解。在“踢毽子”一节中,明代刘侗优美的民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出现在体育教材中。这些资料的精心汇集和编排,能润物细无声地让学生感受到传统体育的魅力,增强教材的可读性。
其三,结构方面,教材围绕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展开。四大学习领域在“健康第一”的主线下前后呼应、相互渗透,内容排列错落有致。对于那些学生既喜爱又富有健身实效性的项目,如篮球、足球、田径等,采用分级、分册螺旋上升和递进相结合的方式,来构建运动技能领域学习内容的基本体系。
其四,体例方面,每章开篇均从学生熟悉的事物或生活经验入手,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正文以生动有趣的栏目展开,如“认认真真学几招——轻轻松松练一练——扎扎实 实打基础——开开心心玩一玩”。内容上做到强化基础,控制难度,使学生真正感受体育活动的快乐。
2012年,我们启动新的《体育与健康》的修订工作,此次修订除了保持第一版的优点外,按课标的要求,我们加强了对传染病防治、青春期保健、食品安全、自然灾害自救等专题知识的介绍。同时,也更加注重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比如教材中介绍了在家、在社区、在教室等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活动的方式、方法等。2021年3月,教育部再次发文,要求《体育与健康》做专项修订,增加疫情防控、运动安全方面的知识。我们积极对待,认真修订,通过了审定。
中小学教材的编辑出版难度
教材的编写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工程,政策性强,投入巨大,竞争也强,其中的难度、压力和艰辛,非亲历者难以描述。
中小学教材的编辑出版难在哪里?
首先,中小学教材属国家事权,承担着为国家培养接班人的重任,所有参与教材编写出版的人都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压力是巨大的。教材的专业性强,政策性强,时代性强,编辑必须时时刻刻学习新知识、新理念,高度关注国家基础教育领域的每一次变革。对于作者的专业领域,编辑们哪怕不是本专业出身,也要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消化,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让编辑判断出作者写出的内容是不是最贴合中小学生,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其次,对于出版社来说,研发中小学教材意味着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而国家教材审定的通过率极低,不亚于高中生考清华、北大的难度,一旦审定未过,出版社就必须要面对巨额投入无法收回的局面,这是编辑们不愿意看到的一幕,所以压力是巨大的。
再者,中小学教材看似字少图多,其实背后编辑工作量巨大,属典型的字少事儿大。只要未交出去送审或者下厂印制,编辑就会无时无刻不想着哪里还有提升的空间,哪里还需斟酌,哪里还需要和作者沟通,哪里还需要亲自去学校或者找学生核实。教材编辑期间可以说走路睡觉吃饭都在想着这些问题,有时候半夜醒来,突然有一个想法或者疑问,我们编辑会赶紧爬起来用笔记录下来,真可谓“不疯魔不成书”。从和作者并肩作战确立前期的编写理念、思路、体例、样张,到作者文稿交过来,再到编辑送到复审老师手上,文稿仅在编辑环节的审稿次数、校对次数就最少有二十多遍,还不算后期要请多位社内社外相关专家、一线教师、高级编辑、资深校对再对书稿进行多次审读。
和体育项目一样,出版也是一个团结合作的项目。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每一个人都是这个环节上的螺丝钉。因为任务重,时间紧(从教育部颁布新的课程标准到下发送审时间的文件,给出版社的时间最多1年,大部分还不到1年),时间安排就像体育比赛一样,必须精确到每分每秒才有可能按期完成送审工作。因此,每次送审前熬夜加班是常态,编辑室、排版公司通宵达旦工作是常态,每个环节连轴转。我至今都记得第一次送审前,王健老师和时任三编室主任梁上启每天晚上加班修改文稿,第二天送到编辑室进行书稿编辑。体育类书稿动态连续的图片多达几千帧,编辑们一个图一个图地选,一个图一个图地抠;美术编辑坐镇排版公司一页一页地调版,由于打印量太大,排版公司的一台新打印机直接报废。2012年修订送审,同样的情景再次上演,不同的是基教分社的年轻编辑在成长,他们从老编辑的手上接过重担,勇挑重担。
往事历历在目,虽然有些曾参与《体育与健康》出版项目的同事已离开当时的岗位,但正是这些人默默无闻的无私奉献,正是一代代编辑薪火相传的接棒,才有了今天《体育与健康》获得首届国家教材建设奖的荣誉。
2020年12月1日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建社 70 周年。2020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人教社老同志回信,鼓励大家“弘扬优良传统,推进改革创新,用心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精品教材”。我想,这不光是对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的勉励,也是对所有教育出版工作者的殷切期望。我们唯有继续努力,踏踏实实,编出高质量教材和精品图书,才能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自己从事的这份职业。
最后,给大家说一个小插曲,送审文件规定,按教材总数的三分之一送审。我们这套《体育与健康》教材共三册,只需要送一册就可以了。在选择究竟送哪一册时,我又仔细通读了全套教材8年级第一页介绍的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热爱体育运动的故事,于是我果断选送了这一册。今年5月,袁老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想,我们这套教材能够获奖,也是袁隆平院士对我们的护佑吧。
(本文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基教分社副社长)
来源:《中华读书报》(2021年8月18日)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1-08/18/nw.D110000zhdsb_20210818_1-0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