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作为陶行知研究专家,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周洪宇编著了两本关于陶行知思想的简读本,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学陶、师陶、研陶,纪念这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1891-1946)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近现代原创力最强、真正形成教育学说体系并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国内外有着很高的地位,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董必武誉之为“当今一圣人”,宋庆龄赞之为“万世师表”。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在不同场合提及陶行知,对陶行知思想、事业、人格与精神予以充分肯定。不仅在国内,陶行知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日本知名教育史学家、东京专修大学教授斋藤秋男指出:“陶行知不仅是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世界的。”2007年,美国知名学者、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戴维德·汉森(David T. Hansen)在他主编的《教育的伦理视野——实践中的教育哲学》一书中,介绍了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思想家,其中唯一一位中国教育思想家就是陶行知,他将陶行知与美国的杜威、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世界著名教育思想家并列,足见陶行知在国际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以及被国际人士的高度认可。
好教师陶行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在不同时间、地点和场合谈到教育和教师时,多次提及陶行知,引用陶行知的名言警句,号召全中国教师要学习陶行知,弘扬陶行知精神。
2014年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发表重要讲话,他提出了一个重要命题,即什么是好老师以及如何当好老师。他指出:“教师的工作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工作。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好老师呢?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好老师没有统一的模式,可以各有千秋、各显身手,但有一些共同的、必不可少的特质。他从4个方面对好老师的特质作了概括,并在概括时多次引用陶行知的名言警句,明确提出教师要做“四有”好老师。
第一,做有理想信念的老师。陶行知说,教师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老师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的重要责任。正确的理想信念是教书育人、播种未来的指路明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云“经师易求,人师难得”,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
第二,做有道德情操的老师。老师的人格力量和人格魅力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条件。广大教师必须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引导和帮助学生把握好人生方向,特别是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自觉坚守精神家园、坚守人格底线,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
第三,做有扎实学识的老师。老师自古就被称为“智者”。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这要求教师不断进修,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正如陶行知所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第四,做有仁爱之心的老师。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教育风格可以各显身手,但爱是永恒的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重要讲话中引用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以及与仁爱之心有关的“爱满天下”,都是陶行知有关教师的名言警句,都是陶行知对如何做一个好老师的精辟阐述,也都是陶行知作为一个人民教师的自身实践及真实写照。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论述,明确表达了他对陶行知思想、事业、人格、精神的充分肯定与高度赞扬,很显然,他是以陶行知作为当代中国教师的楷模,号召全体教师学习陶行知,做“四有”好老师。
2018年9月10日第34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里,谈到老师要有道德情操和奉献精神时,再次引用了陶行知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谈到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时,又引用了陶行知在其名作《创造宣言》中的警句“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还直接或间接提到了孔子、张伯苓等多位教育家的名字及其观点,但对陶行知的提及与引用最直接也最多,可见他对陶行知的肯定与赞扬。
2021年3月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他再次提及“四有”好老师,并引用陶行知的名言。他指出,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有高质量的教师,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做好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要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广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要把师德师风建设摆在首要位置,引导广大教师继承发扬老一辈教育工作者“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以赤诚之心、奉献之心、仁爱之心投身教育事业。
2021年5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江苏省淮安市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回信,对他们予以亲切勉励,祝他们和全国小朋友节日快乐。新安小学由陶行知在1929年创办,1935年10月,在国家民族危亡关头,新安小学第二任校长、陶行知的学生汪达之带着孩子们组成“新安旅行团”,以长途研学旅行的方式,践行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教育思想,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命运结合起来,团结民众、宣传抗日救国主张。习近平总书记在信中指出,当年,在党的关怀和领导下,“新安旅行团”不怕艰苦,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以文艺为武器,唤起民众抗日救亡,宣传党的主张,展现了爱国奋进的精神风貌。希望新安小学的少先队员们结合自身成长实际学好党史,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从小坚定听党话、跟党走的决心,刻苦学习,树立理想,砥砺品格,增长本领,努力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屡论陶行知,充分体现了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高度肯定,充分体现了对陶行知作为老一辈教育家师表示范的重点提倡。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作为“文革”后恢复高考招生制度的首届大学生,笔者于1978年3月入读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1月毕业后留校,在学校新成立的教育科学研究所任教,先后在职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和历史学博士学位,从事教育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工作后,我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当年5月参与学校组织的《陶行知全集》编辑出版工作。经过几年努力,这套全集于1984年至1985年出版六卷本,1992年又出版七八两卷。在此基础上,我于1985年和1988年先后着手撰写完成国内第一篇以陶行知为主题的教育学硕士学位论文和历史学博士学位论文,从此走上了一条陶行知研究的道路。40年来,在陶行知研究方面,先后参与编辑、主编或撰写出版《陶行知全集》《陶行知教育论著选》《陶行知与中国现代文化》《陶行知生活教育学说》《陶行知大传》等20余种论著。此次有幸应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之邀,为教师编写通俗易懂的《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师简读》和《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简读》,既是对陶行知研究学术根据地的坚守,也是继承弘扬陶行知思想精神,帮助教师学陶、师陶、研陶,做“四有”好老师的考虑。
在广泛听取基层教师意见建议并与华中师大出版社领导编辑商量后,我决定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四有”好老师的重要论述,参照教师专业标准“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位一体的框架体系,突出教师专业特征,强化两书在教师培养、培训中的专业性和实用性,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教师专业标准大致可分为通用标准和专业标准。所谓通用标准,就是国家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教师统一规定的标准,即政策性标准;所谓专业标准,是指为教师制定的具体专业发展标准,包括教师专业伦理标准、教师专业知识标准、教师专业能力标准等内容,即业务性标准。不同类型与层次的教师有着不同的专业资格与发展标准。教师培养培训只有严格按照教师专业标准,特别是教师专业伦理标准、教师专业知识标准、教师专业能力标准这些业务性标准开展,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使教师成为具有坚定的教育信仰、科学的教育理念、完善的知识结构、较高的专业能力的优秀教师,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简读》的编写体例,分为具有严格内在逻辑关系的四编,即“第一编 理想信念——教师的历史使命与社会担当;第二编 道德情操——教师的职业伦理与道德精神;第三编 扎实学识——教师的专业素养与职业技能;第四编 仁爱之心——教育的出发点”,使之既遵循教师专业标准,又符合陶行知教师教育论述的实际情况,努力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结合起来。《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师简读》的编写体例,也是根据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内容,结合教师专业标准构建的编写框架,分为相互关联的几个部分,包括“第一章:家世童年与求学经历;第二章:政治活动、教育改革及办学实践;第三章: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第四章:生活教育的三大原理与具体教育主张;第五章:生活教育与传统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第六章: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第七章:学习陶行知,培育中国好老师,造就一流教育家”,努力做到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具体、理论与实践、本土与域外、历史与现实的有机结合,既注重专业伦理(伟大人格),又注重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教育理论和实践及其当代启示),以期对教师培养培训有所助益。
今年是陶行知诞辰130周年和逝世75周年,这两本小书就当是笔者献给这位我最敬佩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一瓣心香!
(作者系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华中师范大学陶行知国际研究中心主任。此文系作者为《陶行知教育思想教师简读》和《陶行知教育名篇教师简读》两书所写的前言,有删改)
来源:《中国教师报》(2021年09月01日 教育家周刊)http://www.chinateacher.com.cn/zgjsb/html/2021-09/01/content_598666.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