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中华读书报丨中华读书报春季书单之社科(35种)

原定下周举行的北京图书订货会因疫情防控的需要而延期,2022年的第一波新书已然如期而至。中华读书报广搜近期重点新书的信息,制作了这份春季书单,分为社科、文学、童书、科学、财经5个板块,从今天起陆续推出。此刻的世界,有战火,有疫情,但春天的脚步没有停歇,我们要照常享受这春光,享受阅读之乐!


主题出版

《红色气质》,新华社《国家相册》栏目组编著,商务印书馆2022年2月第一版,99.00元

每个人都有独特的精神气质,一个组织也是如此。如果气质有颜色,中国共产党的气质一定是红色。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锻造出共通的精神气质,留下无数震撼人心的故事。本书依托中国照片档案馆独家收藏的珍贵照片,以独特视角讲述了照片背后那些鲜为人知的人与事,回顾了中国共产党一个世纪来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到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所走过的道路,展示了一代代共产党人的信仰与追求、责任与担当、气质与情怀,揭示了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主题。

《百年道路:〈生死关头〉二集》,金冲及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1月第一版,59.00元

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为何破裂?刘少奇在抗战前的白区工作会议中历史细节有哪些?延安整风到中共七大都经历了什么?为何说“道路决定命运”?92岁的中共党史研究权威金冲及先生的最新力作,书写了中国共产党一百年来,在中国如何走好革命、建设、改革与发展等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把成功的选择和失败的选择作比较,并时有反省与纠正自身错误的痛苦过程,终于找出一条正确的道路,领导人民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旗帜下取得了百年业绩。

《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贺耀敏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58.00元

 

 

加强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手段,是加强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任务。本书从文化自信、中国的责任与使命、话语权与国家软实力、西方话语体系、中国的国际参与与话语权、建立公平正义的全球治理体系、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维度,系统阐释了中国话语体系建构的重要意义、主要内容和基本路径。

中国乡村振兴之路——理论、制度与政策》,刘守英等著,科学出版社2021年11月第一版,98.00元

 

 

没有乡村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乡村振兴,就没有乡村现代化。本书在构建分析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对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智慧治理、农民增收、生产要素流动、城乡融合、农业支持保护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等进行了基于学理和实地调研的研究,提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体制保障和政策措施。

《初心往事:一百个党史故事》,王炳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第一版,88.00元

 

 

本书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为主线,遴选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关键节点,按时间线分为八编,以典型时期的典型故事为小切口,突出重大历史转折和重大理论创新,展示杰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世界,展现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伟大与艰辛。全书语言生动,可读性强,可作为党史教育的普及读本。

《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史论》,洪银兴、杨德才等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第一版,200.00元

 

 

本书系统回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经济思想,对党在各个阶段的经济思想及其发展演进进行了深入研究。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的时代特征,将党的百年经济思想史分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经济思想、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党的经济思想、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曲折发展中党的经济思想、改革开放时期党的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经济思想五编,重点突出对各个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经济思想的研究。

 

 

传记

《熊铁基的学术人生》,范军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版第一版,98.00元

本书整体呈现了著名历史学家熊铁基教授治学从教70载取得的丰硕成果。全书由80余篇文章汇编而成,分上中下三篇。上篇“学术春秋:熊铁基与史学研究”为同行专家对熊铁基教授的主要学术成就所作的评述和摘要介绍,及对他进行的访谈。中篇“师友漫话:熊铁基的教书育人”是师友们对他在为学、为师、为人等方面的记述。下篇“师们忆旧:熊铁基与研究生培养”是学生对在他门下求学、生活经历的回忆。

《那样的时代,那样的人》,马识途著,人民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80.00元

 

这是107岁的老作家马识途先生的忆人散文集。老人笔力雄浑,用饱蘸感情、是非分明的文字,为生命中遇到的难忘的人,留下了一幅幅或浓或淡的精彩的画像。形形色色的人,千人千面,各有特点,鲜活地保留在他的脑海中,成为他写作时不竭的生活来源。他在与人交往时,很善于捕捉闪光点。这本书大处着眼,细处着笔,写的虽多小事,却并非闲书,是老人一生经历的浓缩,充满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历史

《早期中国:社会与文化史》,李峰著,刘晓霞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2年3月第一版,128.00元

本书梳理从文明起源至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的历史,并将此段历史放在一个比较的脉络中,思考国家形成、书写的起源、官僚组织、法律和政体、诸子百家、战争性质的演变、帝国的缔造等中国社会史和文化史上的重要问题。作者熟稔出土文献与物质材料,也掌握传世文献,同时深入了解西方的考古学理论,在宽广的视角中重新检讨中国文明,强调其连续性与同质性,是一本结合历史学与考古学的重要著作。

《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侯灿编著,凤凰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168.00元

 

 

1980年,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入楼兰地区开展调查,并开展了新中国考古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次楼兰考古发掘。关于这次活动的考古报告,当时的领队、著名西域研究专家侯灿先生执笔完成了《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并在迟至四十余年后的今天,列入“新疆师范大学黄文弼中心丛刊”出版。报告对于楼兰古城的地理位置、从汉到晋的历史演变、形态布局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资料,更正了既往的一些说法,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清代新疆社会变迁研究》,华立著,西北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第一版,120.00元

本书辑录作者从事清代新疆史研究30余年代表性论文24篇。作者积极吸取海内外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立论严谨并能赋予史论以生动鲜活感,注重清代满汉文档案的挖掘和运用,以大量翔实的第一手史料,深入研究清政府对新疆的治理政策、大一统格局下的西向人口流动以及多种形式的经济开发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了清乾隆中期以后新疆地区在政治、经济、社会人文等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王权的祭典:传统中国的帝王崇拜》,廖宜方著,浙江古籍出版社2022年1月第一版, 78.00元

本书是讨论中国古代君主的陵墓、祠庙与祭祀活动的历史学专著。该书主要论述了中国古代历史上当权皇帝对其前代帝王的尊崇与祭祀活动,选取了从西汉末年王莽到清代中前期的康熙、乾隆等皇帝为例,并对背后的原因加以剖析,比较了宗庙、文庙、武庙的祭典的异同,揭示此类祭典背后政治内涵及运作模式,即现任帝王欲与以往君王建立某种权力联系,并树立出其政治权力的合法性,反映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结构中的一个面相。

《大宋平江——宋朝苏州郡守其人其事(上部)》,张焕强主编,苏州市姑苏区政协文化文史委员会编,

苏州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第一版,58.00元

一个繁盛的苏州,饱含着无数人的奋斗;一个文雅的苏州,同样经历了漫长的嬗变。319年的宋朝史,演绎了无尽的悲欢离合;两度繁盛的平江府,更是隐藏了无数的烟雨迷蒙。本书重点介绍北宋苏州知州和相关人物及苏州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情况,力求通过苏州历任知州的施政情况和人生经历来反映宋朝苏州的发展历史。

《南沙争端的由来与发展——南海纷争史国别研究》,吴士存著,中华书局2022年1月第一版,68.00元

 

 

该书以小见大,围绕南海问题的源头和主要矛盾“南沙争端”,从历史、法理和国别多个维度系统深入地阐释了南海问题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及其驱动因素。书后还附录了2016年以来年度南海形势的回顾与展望,从年度视角补益了该书在长时段视角下对南海形势的深度分析与解读。该书是南海研究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开创性地填补了南海研究综合性著作的缺失与不足,体现了我国学术界在南海问题研究上取得的最新成果。

《国共第一次合作史》,黄黎、黄修荣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22年2月第一版,88.00元

 

 

本书记叙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在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携手共同为民族的未来而奋斗的历史。书稿严格遵照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决议,合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展示了20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在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中开始寻求合作、成功,最后走向分裂并对立的历程。

《祛魅:天人感应、近代科学与晚清宇宙观念的嬗变》,张洪彬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1年12月第一版,88.00元

 

 

本书以宇宙观念的转变作为基点,从对中国宗教的概念和中国人的有机宇宙观的界定入手,系统探讨了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后带来的新宇宙观所导致的中国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如中国传统的“天”“地”“人”之“祛魅”,尤其侧重论析了机械宇宙观之于基督教和中国宗教的不同意义、天演论之于中国宗教和基督教的不同意义。在中国大陆学界,这是首部以此为研究主题的专著,弥补了学术研究的薄弱环节。

 《药铺年代——从内单、北京烤鸭到紫云膏,中药房的时代故事与料理配方》,卢俊钦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3月第一版,88.00元

 

 

台湾高雄市凤山顺安中药房1936年创立,80多年来一直为邻里乡亲默默服务。从孕妇产后的七帖生化汤、小孩半夜发烧的犀牛角水,到隔壁总铺师的专属药膳配方、为街坊泡制的养生药酒、病人离世后的药忏……过去,中国人日常生活里的大事小情,仿佛都离不开传统中药铺。这本书是一家传统中药铺经历社会变迁的备忘录,也是对那个物资匮乏但充满邻里温情时代的回忆录;是中医药行业从业者的回望,更是展望。(略)

 

来源:《中华读书报》(2022年3月19日)

https://mp.weixin.qq.com/s/dz6h_pfBNAaB-Jj3ldhS5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