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守华教授
文/图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韩晓玲 通讯员 白炜
上月,87岁的著名民间文艺学家、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刘守华获授“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
“我之所以获奖,或许是因为在民间文艺园地耕耘不息。”接受湖北日报全媒记者采访时,刘守华深有感触地说,个人兴趣、教师职业和社会责任“三位一体”,让他60多年间在此园地耕耘不息乃至乐而忘倦。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这一荣誉称号,旨在表彰为推动中国民间文艺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德高望重的著名文艺家。刘守华教授长期从事民间文学特别是故事学研究,为中国民间故事学理论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奠基性的历史贡献,并积极推动地方文化发掘与保护。
近日,10卷本《刘守华故事学文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这部460余万字的文集,汇聚了刘守华教授多年研究成果,生动折射出他钟爱民间故事、研究民间故事的一生。
460万字浓缩他“追故事”的一生
对于该文集的出版感言,刘守华教授概括为“追故事的乐趣”。
文集收录的时间最早的文章,是刘守华1956年在《民间文学》杂志上发表的《慎重地对待民间故事的整理编写工作》一文。当时,他还是华中师范学院(即华中师范大学)大三学生,已表现出对民间文学的浓厚兴趣。
而文集中所有论著和文章的写作时间,从1956年直到2020年,跨越了两个世纪。耄耋之年的刘守华,仍笔耕不辍,乐而忘倦。
广义的民间故事,包含神话、传说、故事等。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故事堪称一座“百科全书式”的艺术宝藏,不仅承载着民间的知识、经验、智慧、情感,更凝结积淀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与价值追求,传承意义重大。
60多年来,刘守华研究民间故事就像深挖一座富矿,不断地从不同角度进行深挖,因此屡有新的发现、新的开拓。他以中国民间故事为核心,将研究视野扩展到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民族文学、比较文学等多个领域。
《刘守华故事学文集》虽以民间故事的解读论析为主,实际上涉及谜语、谚语、歌谣、史诗、神话、传说故事等多种体裁。文集在内容上,涵括贯通古今的中国民间故事史的全面梳理,跨地区、跨民族的比较故事学探究,非遗保护中民间故事的价值探寻,荆楚民间文学宝藏寻踪,以及故事学学科体系的建构等,正是刘守华多年探索的生动记录。回顾“追故事”的一生,他认为,自己是非常幸运的,因为研究民间故事对他来说,不仅是兴趣和工作,也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许多民间故事有着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和不朽价值。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七夕相会……一代代孩童,听着这些故事长大。
刘守华说,在久远而广大的背景上流行的民间故事经典之作,浅近易懂,为孩子们所喜爱,却又深刻美妙,隐含着各民族乃至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宝贵经验与卓越智慧,因而具有悠久生命力。
“由于现代文化生活的丰富多样性,原生形态的口传故事活动在许多地方越来越少见,可是借助现代传媒而获得再生,即以书面文字转述或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民间故事,仍受到人们特别是孩子们的喜爱,具有永恒的魅力。”刘守华认为,民间故事作为一笔巨大精神财富对研究者的吸引力和对新文化创造的借鉴作用,更将历久不衰。
执着探寻荆楚民间文艺宝藏
《刘守华故事学文集》的许多文章散发着泥土芳香,是刘守华半个世纪在中国民间文艺园地采风掘宝的见闻和感受,主要是在家乡湖北。
透过这部文集,我们可以一窥荆楚民间文艺宝藏的丰富多彩,也能看到刘守华执着探寻的身影。他说:“我从事民间文学研究的根基在荆楚大地。”
刘守华出生于江汉平原一个乡村教师家庭,从小受到民间文艺的滋养——家乡既有讲故事、唱小曲,还有说善书、演皮影戏和花鼓戏。孩童时代,他最喜爱的文娱活动就是听老人们讲故事,当地叫做讲“古话”,那些神奇幻想故事让他听得入迷。
1957年,刘守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一直从事民间文学的教学和科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在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兼任过十年副主席、十年主席。他曾多次进行田野调查,访问民间艺人,参与开发了湖北民间文学的“三家三村”(即故事家刘德培、刘德方、孙家香,和伍家沟民间故事村、吕家河民歌村、青林寺谜语村),以及被称作“汉民族神话史诗”的《黑暗传》等。湖北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保护名录的不少项目,如伯牙子期传说、武汉大禹治水传说、木兰传说、黄鹤楼传说、贱三爷的故事、李时珍传说、张三丰传说等,大多经过刘守华及其团队的考察、研究或推荐。
刘守华感慨地说,文集里收录的许多文章,所讲的是湖北民间文艺和民俗风情的方方面面,是家乡父老乡亲的情感世界和智慧创造,他写来尤其亲切。其中的种种素材,并非主要来自馆藏典籍,而是来自乡野口头。同相关的故事讲述和即兴歌唱紧密相伴的鸟语花香、欢声笑语,他至今难忘。
为民间故事家留存鲜活剪影
刘守华深情地回忆了一群传承口头文学的“泥腿子”朋友。从20世纪50年代的文家沛、甘以香到八九十年代的刘德培、孙家香、刘德方、姚启华等,他们的形象经常浮现在他的眼前,熟悉而亲切。
《刘守华故事学文集》里,便留存了多位民间故事家的鲜活剪影。
出生于五峰农家的著名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心记口传500多则民间故事、1000余首歌谣,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命名表彰为“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之一。刘守华曾将其请到华师课堂上,为大学生讲故事。刘德培于2000年12月逝世时,他又赶往大山里,在风雪之夜,和乡亲们、文化界人士一道为其“跳丧”送别。在他饱含情感的记录下,我们今天仿佛还能看到刘德培老人白发银须、饱经风霜的脸,听到这位“故事篓子”的爽朗说笑声。
2016年,97岁高龄的长阳土家族故事家孙家香辞世。翻开《刘守华故事学文集》,我们可以了解到,在她生前的口述故事里,山区的包白菜、老巴子(老虎)、狐狸、蛇、蛙等动植物如何幻化成人类社会的角色,生出种种奇妙而富有人情味的故事。我们还可以“回到”20多年前,清晰看到刘守华首次带着几名研究生前往她家访问时的情景——
当时,孙家香老人已经78岁,还在地里劳动,被家人叫回后,头上的草帽来不及脱下,就兴高采烈地讲起故事,如同拧开的水龙头,一则则动人故事涌流而出,师生们想插话的间歇都没有。她还随口唱了一段土家民歌,接着说:“你们远道来做客,是被我讲的故事吸引来的,我就多讲几个故事来招待你们,欢迎以后再来。”
孙家香善讲故事、开朗朴实的形象,跃然纸上。
一位位民间故事家,在中国民间文艺学百年进程中留下生动剪影。他们对民间故事的深深热爱,亦是民间文艺魅力与价值的折光。
刘守华说,愿阅读文集的读者们,能感受到洋溢于字里行间的对这些民间故事家的礼敬与尊崇。
来源;《湖北日报》(2022年4月13日第10版“读书”)
https://epaper.hubeidaily.net/pc/content/202204/13/content_163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