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工作者要有毅力、有勇气、有信心、有信念,一步步夯实基础,最终成为文化交流工作中的‘舵手’。”
董云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版权经理
2020年,我从奋斗了十几年的编辑岗位转战版权工作。虽然之前曾经负责过几本书的版权引进,但是我在版权领域依然是一个“新手”。将近半年,我除了将之前负责版权的同事移交的两项事宜处理完,其他时间业务上比较被动。
之后,我以“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两个工程的项目申报为契机,开启了版权工作之旅。三年来,我从一个版权“小白”逐渐成长为在图书“走出去”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熟手”,也慢慢积累了一点图书“走出去”的经验。
版权工作的第一步就是积极主动,不断开拓版权合作方,建立多语种、多地区版权合作方资源库。只有这样,才能针对不同种类图书,精准找到适合本社图书输出的地区和国家。
我接手版权工作后,发现我社的版权合作资源较为匮乏,亟须开拓新的版权合作对象,建立版权合作资源库。按理说开拓版权合作方的途径有很多,各种国际书展、网络查询、同行介绍、译者帮助等都是可以借助的手段。但是,我接手版权工作的这三年,由于各种原因,只能通过后三种方式且主要是网络查询方式建立自己的版权合作方资源库。针对不同地区和不同语种,我采用了不同的方式:(1)对于港澳台地区出版社,我在之前同事版权输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梳理。在网上查询港澳台地区出版社的名称及其简介,了解其出版方向,并找到联系方式,与之一一取得联系,对其中的合作可能性进行分析,并在资源库中进行记录。(2)对于英语国家出版社,则是通过网络查找的方式进行了解,初步在资源库中记录其出版方向及联系方式。(3)对于小语种国家出版社,则主要借助译者来扩展。经过半年时间的努力,我的版权合作方资源库形成雏形。
由此,我明白版权工作不能守株待兔。版权工作者要始终把“积极主动”记在心上,要主动出击,主动与资源库中的版权方建立长期联系。
版权工作的第二步,同样需要版权工作者具有主观能动性。版权工作者要主动出击,把适合输出的图书进行推介。
主动推介不是盲目的,需要目标精准。我刚开始进入版权领域时,就向之前有过合作的几家出版社推介过一些图书。但是,这些推介屡屡碰壁。我开始分析碰壁的原因,发现“图书内容”与“出版方向”不匹配。之后,我调整了工作方法:一方面,对我社的图书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图书内容作了分类;另一方面,我研究了合作资源库中每个版权方的出版方向,将两者进行了匹配。我根据自己梳理的匹配方向,向版权方进行了精准推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经过与对方不懈的沟通,终于在2022年,我的“走出去”工作开始有了收获:我社的《议论文体中的抽象实体回指》与施普林格自然集团签订了版权输出合同。2023年,我社《商人精神的嬗变》《刘守华故事学文集(第四卷)——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也与施普林格旗下帕尔格雷夫分社签订版权输出合同。
新时代,我们更加重视中国文化“走出去”,为此,我国有专门针对图书输出的“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中华学术外译”等项目资助。
版权工作者要以这些工程项目为基础,拓展“走出去”渠道。在申报这些项目时,要响应国家号召,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合的图书,把研究马列主义,反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和国家工作主线,能够代表我国较高学术成就以及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图书作为申报重点。
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版权工作者要做到不盲目、不气馁,坚持初心。以我社2023年中华外译项目申报为例。我社的《刘守华故事学文集(第四卷)——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最初并未进入中华外译推荐目录。获知结果后,译者谢海燕老师和我都非常沮丧。但是,谢海燕老师不服输不放弃的坚韧加上我的鼓励,以及对这本书内容质量的自信,我们决定坚持申报。最终,这本书进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名单。
总之,版权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积累、需要创新、需要突破。版权工作者要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摸索,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自己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版权工作者肩负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使命,任重而道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版权工作者要有毅力、有勇气、有信心、有信念,一步步夯实基础,最终成为文化交流作中的“舵手”。
来源:《中华读书报》(2023年6月15日)
https://app.guangmingdaily.cn/as/opened/n/42dfc05ec737439688ff250685969f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