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中华读书报丨不忘学术初心 做好精品出版

 付义朝


 “学术出版是大学出版社的立社之本,是文化担当与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付义朝看来,大学出版社必须始终坚守学术出版的“初心”,坚持特色发展,推出更多高质量的学术出版成果。

  成立于1985年的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浸润于桂子山的深厚底蕴,依托母体大学的优势学科、专家学者资源,确立了“服务教育,弘扬学术”的方向。该社早期开发的学术精品屡获大奖,如《社会主义:20世纪的回顾与前瞻》《稳定性的数学理论及应用》《集体背景下的乡村治理》《张舜徽集》《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文库》先后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图书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等。

  “学术立社,品牌立社,是我们社几代出版人的坚持,三十多年坚持下来,取得了一些成果。”付义朝介绍,该社学术出版主要围绕学科和学人两方面发力。

  大学出版社为服务学校教学科研而生,理应围绕大学的重点和优势学科展开。该社结合华中师范大学的学科优势和特点,在政治学、教育学、中文、历史、外语等领域开发了大量优质选题,如政治学院专家学者团队推出的“创新基层治理论丛”“中国农村调查”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前者还于2023年进入首届“乡村振兴好书荐读”书单;32卷本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12卷本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研究丛书”,6卷本的“乡村教育振兴丛论”是教育学院学术团队长期追踪并探究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我国教育问题的成果集结,分别获得国家和省级出版基金资助;“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论丛”、文学院教授文库及资深教授的个人文集推出后,反响很好。付义朝说,“华中师范大学政治学、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进入一流学科建设名单,这对出版社来说是很好的契机,我们依托这些学科的优势,不断寻找学科和出版的结合点,推出独有的学术产品,扩大学科的社会影响,并推动其走向世界。我们出版的荆楚社科名家、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资深教授马敏先生的《商人精神的嬗变——近代中国商人观念研究》以及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民间文艺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刘守华教授的《道教与中国民间文学》于2023年入选了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

  学人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卓尔不凡的学人,是大学精神的承载者之一。他们的学术学养为大学增加底蕴,他们是大学文化的重要塑造者,也是精品学术出版的重要来源。”付义朝介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紧盯大学学人,为其量身打造文集,从2009年以来,该社陆续推出了张舜徽、钱基博、韦卓民、张光年、章开沅、邢福义、黄曼君、刘守华、王先霈、熊铁基等大先生的文集。“应该说,还是很有规模的,也有不小的影响。20册的《张舜徽集》,25册的《钱基博集》,至今仍是收录两位先生论著最为全面的文集,编校质量过硬,印制精美,在学界圈了一些‘铁粉’。”谈起这些人物文集,付义朝掩饰不住自豪之情:“今年是华中师范大学120周年校庆,我们结合前期人物文集的出版,专门组织编写了华大经典文库,精心收录了华师历史上24位重要学者的论著,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华中师范大学120年的文脉绵延。人物文集我们还将持续做下去,把这些大先生的精神气质传承下去。”

  立足桂子山,放眼全国和世界。“我们在服务好学校的同时,也关注国内外学术前沿。”付义朝介绍,“我们很荣幸地约到了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顾海良教授的《永远的恩格斯》的书稿,经过精心制作,该著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丝路书香工程,并获得第五届湖北出版政府奖,在学界和业界引起了很大反响。‘教育强国丛论’‘红色美术文化丛书’‘湖北文献丛编’等来自其他重点高校的选题正在运作之中。”

  谈起如何坚持学术精品出版,付义朝说:“做学术出版不能急功近利,要守初心铸匠心。我们从人财物和制度等多方面提供保障,全力支持精品出版。”该社成立了专门的学术出版中心,现有十余位多学科专业背景的资深编辑专门从事对应图书的编辑工作。该社每年拿出100万元成立华大出版基金,其中资助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华中师范大学有学术潜力的青年学者的学术著作。“我们密切关注校内外学科发展和学人动态,尽量做到源头参与,形成双向奔赴、学术与出版共生共促的良性循环。对于有创新、有传承价值的重大项目,社领导亲自抓、带头干。对于重点学术出版选题,在三审三校的常规流程上再聘请专家加审以保证质量。”

  “围绕学科、服务学者、弘扬学术,立足华中师范大学学科优势和其他优质资源,推出更多原创性、高质量的标志性学术精品,同时在推进学术出版数字化、国际化方面不断努力,为彰显中国学术特色,促进文化强国建设,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作出出版人的独特贡献。”谈及未来的精品学术出版,付义朝充满信心。


来源:《中华读书报》(2024年1月10日18版)

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4-01/10/nw.D110000zhdsb_20240110_2-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