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图书内容页

  • 书名:审思与重构:解读高等教育的性别符码
  • 编著者:王俊
  • 丛书名: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
  • 版次:1-1
  • 定价:59
  • 印张:19.5
  • 出版日期:2017-12
  • 适用对象:高等教育管理者及研究人员、对教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中图法:G649.2
  • ISBN:978-7-5622-8056-9
  • 开本:16
  • 字数(千字):290
  • 页码:312
  • 责编:刘敏 严定友
  • 装帧:精装
  • 图书类别:学术著作

图书简介

本书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立场,使用女性主义独特的社会性别视角和特有的性别分析方法,将女性作为研究主体待之,把“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转变成为“女性主义认识论中的高等教育问题”。通过审视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性别观念,提出了女性(女性气质)与高深学问的悖论是高等教育中性别歧视的知识论根源,质疑了学科的性别意识形态,分析了大学课程所蕴含的性别属性,反思了大学教学中的权力问题,解构了高等教育“知识中立” 、“价值无涉”的神话,指出要解决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就必须深入到认识论层次的批判,重新审视知识领域的性别意识形态,揭示高等教育自身所蕴含的性别符码。

作者简介

王俊,女,曾用名王珺,教育学博士。曾供职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现为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教师教育、女性教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出版个人专著2部,主编、参编教材和著作6部,主持国家、省部级项目及福特基金会项目、香港乐施会项目等多项课题的研究。在中英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等相关刊物全文或论点转载10余篇。主要学术兼职: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妇女研究会妇女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湖北省妇女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等。

目录

导言:对高等教育的“另类”解读 第一节 女性主义与高等教育 一、从高等教育中的“性别问题”到女性主义视野中的高等教育问题 二、女性主义与中国社会及中国高等教育 第二节 文献探讨 一、文献的选择与构成 二、文献综述 三、文献评论 第三节 本论著的研究视角、框架及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框架与方法 第一章 女性·知识·话语——女性主义认识论 第一节 女性主义与女性主义学术 一、女性主义界说 二、女性主义学术及其核心范畴“社会性别”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与辨析 第二节 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内涵及其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 一、女性主义认识论的内涵 二、女性主义认识论对传统认识论的批判 第三节 重建的策略:女性主义的认识论构想 一、女性主义认识论的三种形式 二、女性主义的认知构想 第四节 对女性主义认识论的评价 一、女性主义认识论学术内部的争议 二、女性主义认识论对外部批评的回应:为女性主义认识论辩护 三、总体评价 ……

编辑推荐语

由于种种原因,女性的成长、成功要比男性艰难得多。在中国,乃至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机构最初都是为男子所设而拒女子于门外的,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社会价值体系基本上也是基于男性中心建构的,父权制话语造就的意识根深蒂固,这种状况的改变不是仅仅通过革命战争、政治改造或社会运动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一个漫长的文化改造过程。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依然先入为主地影响着人们对女性各方面的评价,包括能力、业绩的褒贬及作用的评估。例如,在“男尊女卑”、“男主外,女主内”、“女子无才便是德”、“夫贵妻荣”、“贤妻良母”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男性取得成功后,很容易得到社会的支持和普遍赞扬,自身也会产生自我成就感;而女性的追求与事业成功则可能遭受诸多不理解、冷言冷语,甚至影响到个人的家庭生活和幸福感、意义感。再者,由于生理上的差异,女性在生儿育女、家庭生活等方面都比男性付出的多,牺牲也更大。这一切与教育有关或无关的现象,我们的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都很少关注,针对教育中性别差异、性别歧视的论述也相当贫乏和肤浅,我们现代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在“科学”话语的操纵下,都采取了一种所谓的“性别中立”,或者说是“性别盲视”的立场。作者在这个方面做了学术研究的尝试,借鉴女性主义认识论的理论视角,对高等教育系统做了一个全新的,也可以说是相当“另类”的解读。 …… ……

前言

近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关高等教育的研究也十分繁荣。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它比其他教育系统更需要同各个方面交流信息,开展高等教育的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中,社会性别分析已成为一个与阶级、种族等相并列的、不可或缺的分析范畴。而在我们这个以男女平等为主流意识形态的国家中,学术主流(包括高等教育议题中)却鲜见以性别作为分析范畴的研究。这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

后记

这本论著是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时光荏苒,流年似水,转眼之间,我博士毕业已12年。10年前,在福特基金的资助下,拙著以«阅读高等教育:基于女性主义认识论的视角»为书名,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2017年,本套丛书的主编董泽芳教授成功申请到了“国家出版基金”,拙著很荣幸忝列其间,我深知,这是前辈学者对晚辈后学的鼓励、提携与嘉许,唯有在学术上踏实认真,恭谨细致,才能回馈董老师的关爱。 我对于“性别问题”潜意识的关注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孩童时代,记忆中的人物与事件似乎永远纠结在他们和她们各自“性别”的宿命中,从我记事起就已朦胧地感受到家族中“人丁不旺”的萧索之感,以及那种难以言说的“阴盛阳衰”之无奈;在我成长的岁月中,长辈之间无尽的抵牾以及对我们姊妹三人耳提面命的种种教诲更使我深刻感受到作为“第二性”的诸多困惑。长久以来,我一直把这份隐秘的忧伤与烦扰埋藏于记忆深处,但凡遇到与“性别”有关的论述,我都会变得异常敏感,它们无一例外地会成为我无法逃脱的阅读材料。但是,真正把那些潜意识的、基于个人经验和直觉的零散思考上升到比较细致、严谨、专业的学术研究,则是始于我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之后。 ……

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子系统,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与人的发展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高等教育自身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主体的系统,不仅大学之间,大学内部各组织之间,领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且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与多元化的社会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互动关系。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支持与促进;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高等教育及其研究的引领与推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用经济学“核心—边缘”理论研究二战后的经济社会现象与教育特别是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时,发现在知识成为经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与生产要素后,高等教育逐渐从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进入社会的边缘区,并渐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要素,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发展趋势理论。从二战后高等教育对许多国家发展的实际影响来看,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国家科技振兴、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从高等教育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来看,高等教育不仅是提高个人素质、开发个人潜能的重要基础,更是促进社会流动、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的确,高等教育对社会及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