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图书内容页

  • 书名:智慧与创造:新钱学森主义与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
  • 编著者:杨杏芳 罗元云
  • 丛书名: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
  • 版次:1-1
  • 定价:71
  • 印张:23.75
  • 出版日期:2018-01
  • 适用对象:高等教育管理者及研究人员、对教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中图法:G649.2
  • ISBN:978-7-5622-7962-4
  • 开本:16
  • 字数(千字):353
  • 页码:380
  • 责编:王中宝
  • 装帧:精装
  • 图书类别:学术著作

图书简介

奠基在马克思的历史理性的实践哲学、怀特海的有机论的过程哲学与钱学森的大成智慧特色的系统科学哲学这三大顶级哲学间的对话与综合集成基础上的新钱学森主义,代表着当代中国社会新的时代精神的精华;立足于新钱学森主义所带来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所提出的动力学的高等教育学,以其实践的、自因的、自主的、智慧的、综合的、开放的特质,构成了对作为知识之学的静力学的高等教育学的一种彻底的否定与颠覆,从而经由哲学的高度回答了困扰国人的钱学森之问。

作者简介

杨杏芳,女,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学一站博士后,武汉大学哲学学院科技哲学二站博士后。2013年在学科排名世界第一的伦敦大学教育学院做访问学者,回国后翻译出版了英国分析派教育哲学大师约翰·怀特教授的多篇论文与著作。主要的专业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哲学,主要的学术创见是提出了“动力学的大教育”这个既蕴含着历史理性与过程哲学思想又充分彰显复杂性系统科学范式的新学说。 罗元云,男,湖南桑植人,1986年5月出生。教育学硕士,湖南工学院教师。2014年6月华中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专业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是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论绪论:高等教育作为新钱学森主义的哲学实验室 第一节钱学森之问彰显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贫困 一、钱学森之问的由来及解读方式 二、钱学森之问与静力学的教育学批判是一体两面的关系 三、钱学森之问的精神实质乃是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的贫困 第二节当代中国社会的前沿哲学——走向新钱学森主义 一、钱学森的大成智慧特色的系统科学哲学体系的杰出思想贡献 二、站在巨人的肩上——走向新钱学森主义 第三节新钱学森主义的三大哲学来源之间对话的可能性 一、怀特海过程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人学展开对话的可能性 二、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哲学与马克思的实践人学之间对话的可能性 第四节高等教育学新的逻辑起点——基于新钱学森主义的本体论重建 一、对“哲学为何”的界说——哲学就是形上之思 二、作为“形上之思”的高等教育哲学就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最核心的观念和方法 三、高等教育哲学新的逻辑起点的选择与本体论重建 ……

前言

27年前的1987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由王承绪教授领衔翻译的一套“外国高等教育丛书”——《高等教育哲学》、《高等教育新论》、《学术权力》。这三本论著对当时正处在发展起步阶段的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尤其是约翰·S.布鲁贝克的《高等教育哲学》中的许多观点、理论(诸如人们耳熟能详的高等教育的认识论哲学与政治论哲学等)成为研究者们演绎推理的重要论据。不仅如此,高等教育哲学还从此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学科。从哲学的角度研究高等教育,以哲学的方法思考高等教育,寻求高等教育问题的哲学阐释,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一种范式。 不可否认,尽管用哲学方法分析高等教育的论文不时出现,但是成体系的高等教育哲学研究为数不多,以“高等教育哲学”冠名的著作则更是屈指可数。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学科发展的经验性、实用性倾向,另一方面也说明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尤其是构筑高等教育哲学研究体系的艰深。 ……

后记

本书旨在为中国高等教育哲学研究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学派 ——新钱学森主义,其核心思想又可概括为新大成智慧学与动力学的大教育纲领。为了这个学派的诞生,本书第一作者杨杏芳经历了两站博士后的潜心修炼和“十年磨一剑”的辛苦求索过程。 本人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从事第一站博士后研究工作期间,为鲁洁教授高深的教育哲学功力与思想境界所倾倒,在她的感召之下开始投身到高等教育哲学研究的事业中来,其中的辛酸曲折唯用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方可形容。本人自觉教育哲学作为二级学科想要发达,必须仰仗一级学科哲学的支撑,所以从南京师大出站后又进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做科技哲学方向的二站博士后,致力于科技哲学与高等教育学的跨学科交叉,几经寒暑,终于有了《论高等教育的科技哲学基础》这本大胆吃螃蟹的出站报告,很快也申请到出版基金了。 在这之后,本人又深感仅仅将科技哲学作为高等教育的哲学基础是不够的,还需要将历史理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人学引入进来。于是又继续“潜伏”在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向知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专家何萍教授和陈立新教授求教,几年下来,写了一本近30万字的书稿《高等教育哲学新论——“大学的可能世界”的一种历史理性的表达》,其概要性的文章发表在《教育研究》2014年的第2期上,然而这本书稿则被作者束之高阁,并没有联系出版,因为作者觉得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 ……

编辑札记

中国高等教育到底是围绕什么运转的,一言以蔽之,我们认为是围绕培养知识人运转的巨型机器。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要实现从知识人向智慧人的根本性转变,这是一个真正有战略眼光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课题。如何面对并做好这个大课题,需要高度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在本书中,理论创新方面的探索体现为立足于新大成智慧学的哲学基础,开出动力学的大教育纲领,以此作为大学教育新的指导思想;而在实践创新方面,则体现为以约翰·怀特方案、怀特海方案和钱学森方案为摹本,参考民国时代建筑大师梁思成的教育经历和发展轨迹,探讨如何培养这三种类型的智慧人,以从根本上扭转大学人才培养活动的目标与方向,充分彰显人的自由的与创造的生命,并开创出中国高等教育的新气象:使得高等教育从当下的机械论的、静力学的与还原论的狭隘的小教育中跳出来,走向未来真正辩证论的、动力学的与系统论的拥有无限的创造力的大教育!

精彩内容

为什么要走向新钱学森主义?有三点理由:其一,从现实的考量来看,钱学森的大成智慧特色的系统科学哲学体系是弥补中国传统文化的遗传基因缺陷的选择之一;其二,文化与思想进化的逻辑从来不是“罢黜百家,独尊一经”。要倡导钱学森系统科学哲学与当代其他最先进的哲学进行对话、融合与综合集成;其三,钱学森哲学作为科学哲学本身具有局限性,人的世界首先是上位的历史理性的人本哲学,又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人学为最高峰,其次才是下位的,能被历史理性所兼容的科学理性的哲学。当代除钱学森哲学之外,就是以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最高峰。有鉴于此,要研究新钱学森主义,核心就是要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理性、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与钱学森的系统科学哲学三者之间进行对话的可能性及其综合集成。高等教育哲学就是关于高等教育的最核心的观念和方法,为高等教育学提供元话语、元假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