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图书内容页

  • 书名:转型与提升: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研究
  • 编著者:黄建雄
  • 丛书名: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论丛
  • 版次:1-1
  • 定价:85
  • 印张:28.25
  • 出版日期:2017-12
  • 适用对象:高等教育管理者及研究人员、对教育感兴趣的普通读者
  • 中图法:G645.12
  • ISBN:978-7-5622-8055-2
  • 开本:16
  • 字数(千字):420
  • 页码:452
  • 责编:向力
  • 装帧:精装
  • 图书类别:学术著作

图书简介

本书从理论上探讨了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和判断标准,对比、分析了美、英、日等发达国家高校教师队伍结构的主要特点、变迁状况和形成原因,总结、剖析了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和问题成因,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我国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的对策与建议。

作者简介

黄建雄,男,1967年11月生,广西上思人。2012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获教育学博士学位。现任百色学院教学质量评估中心和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公开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在《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江苏高教》等CSSCI或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持或参与 “我国高等教育决策研究模型的突破研究”、“广西区市共建高校与基础教育协同发展研究”、“基于‘应用型、有特色、高水平’办学定位的新建本科院校师资队伍转型发展研究”等国家、省部级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项目10余项。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背景与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设计与框架 一、研究设计 二、研究框架 第五节 研究的现状及其述评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现状述评 ……

编辑推荐语

相对于同类图书,本书具有如下4个特点:一是研究内容更加厚实,即本书对教师队伍的年龄等7方面结构都进行了专题探讨。二是数据资料丰富详实,即选用了大量的权威机构数据和实地调查数据,注重用数据说话。三是分析维度多元结合,即在主线上综合采用了纵向和横向、总体和个案的分析维度,在分析具体结构时还尝试采用了多个新的具体分析视角。四是多个观点体现创新,比如,关于美国高校教师队伍年龄结构的成因、关于日本高校教师队伍学缘结构的特点和利弊、关于我国高校教师学科结构和联结结构的现状调查等,相关结论或思路都具有一定创新性。

前言

教育具有显著的“国计民生的双重角色、今天明天的双重地位、引领支撑的双重作用、内政外交的双重功能”,是联合国《仁川宣言》“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而“教师是实现‘教育2030’所有议程的关键”,也是发挥教育上述“四个双重”效用的关键。在高等教育领域,教师是高校的核心资源,是高校的第一生产力。因此,高校教师队伍是高等教育系统内之关键子系统,研究高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问题,探讨充分发挥其上述关键作用的方略,是对高等教育现实改革和理论创新积极回应的一种方式。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有时可简称为“地方本科院校”、“地方本科高校”等)是我国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的历史重任,主要履行着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应用型科研、提供应用型智力服务等重要职责,从而为地方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撑,为广大学生的未来职业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成长平台。但是,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的总体办学质量仍较低,其中教师队伍结构总体不优化、校际不平衡、转型较缓慢、升级困难大是重要的制约因素。本书主要探讨地方本科高校教师队伍的结构优化问题。 ……

后记

本书是在2012年本人完成的博士学位论文《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的基础上充实和修改完成的。本书与博士学位论文最大的不同有两点:一是增加了最近几年的数据资料;二是增加了教师队伍两个结构的分析,这两个结构是应用型高校近年来日益关注的对象,即专职—兼职结构、理论型—实践型结构。对于后一个结构,有学者以双师型结构或行业背景结构替代之或说明之。本书将其简称为知行素质结构。 本书从博士学位论文撰写完稿到近半年的不断充实、修改,并最终得以付梓,经过了一个非常痛苦的磨难过程。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各位领导、专家、老师、同行、同学、好友以及家人的大力支持、竭诚帮助和无私厚爱,本书不可能得以这样一种方式和读者见面。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

高等教育是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子系统,它与经济、政治、文化等子系统之间有着相互依存的关系。高等教育作为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与人的发展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同时,高等教育自身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多主体的系统,不仅大学之间,大学内部各组织之间,领导、教师与学生之间关系错综复杂,而且与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层次的高等教育与多元化的社会之间形成了越来越密切的互动关系。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府和社会在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政策、环境等方面的支持与促进;社会的发展也越来越离不开高等教育及其研究的引领与推动。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用经济学“核心—边缘”理论研究二战后的经济社会现象与教育特别是与高等教育的关系时,发现在知识成为经济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资源与生产要素后,高等教育逐渐从游离于社会之外的“象牙塔”进入社会的边缘区,并渐次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要素,从而提出了著名的高等教育“从边缘走向中心”的发展趋势理论。从二战后高等教育对许多国家发展的实际影响来看,高等教育已成为促进国家科技振兴、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的必要条件;从高等教育对社会个体的影响来看,高等教育不仅是提高个人素质、开发个人潜能的重要基础,更是促进社会流动、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要途径。的确,高等教育对社会及个人的影响力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社会变革对高等教育的影响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深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