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概况

企业文化

继承恽代英革命精神 努力做好出版工作

今天,我们在这里聚集一堂,纪念恽代英同志牺牲75周年,座谈《恽代英年谱》和《纪念恽代英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的公开出版。作为出版者,我们能为及时地、高质量地推出《年谱》和《论文集》感到十分的荣幸和自豪。应该说,这两本书编辑出版的过程,对于我们来说也是学习提高的过程,净化心灵的过程。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通过了解和学习恽代英同志报刊以及书籍编辑方面的实践和思想,我们也深感弘扬先烈革命精神、与时俱进地做好新闻出版工作使命之神圣、责任之重大,且时不我待。

恽代英同志是我党早期著名的政治家、理论宣传家,华中师范大学杰出的前辈校友,同时也是现代成就卓著的编辑工作者。在短暂的一生中,恽代英同志曾经创办和编辑出版了多种报纸和刊物,在中国现代报刊史、新闻出版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他主编的《中国青年》杂志,教育了整整一代青年知识分子。在恽代英同志遇害三十周年时,董必武同志曾满怀深情地挥毫赋诗:“抓住青年进取心,手书口说万人钦。血腥刀俎君菹醢,卅载难忘此恨深。”这首诗对代英同志的报刊艺术及宣传才干作了恰当的评价。今天,我们重温他从事新闻宣传活动及编辑出版工作的丰富实践及宝贵思想,对于在当今新的形势下,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的出版方向,弘扬主旋律,坚持出好书、编好刊、办好报,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早在1907年,少年恽代英就和叔伯兄弟们创办了一份供家庭成员传阅的手抄小报,汇编报刊所载的国内外大事、重要文章,也有一些文艺性作品。1915年秋,已考入中华大学中国哲学门的恽代英与黄负生等人创办了油印杂志《道枢》,他最早的哲学论文《怀疑论》就发表于此。这个自编自印的杂志受到师生们的热烈欢迎,开明的教育家、校长陈时先生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917年初,陈时校长全权委托恽代英接手编辑中华大学学报——《光华学报》。这份刊物可以说是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的前身之一。恽代英上任后,就对学报从内容到形式及对外推广宣传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在刊物封面上登载要目,同时在其他刊物上登目录广告,以扩大学报影响;对来稿提出明确的学术内容、写作规范方面的要求;增加学术争鸣栏目,鼓励学术讨论与创新;加强与作者、读者的沟通,每期设置“编辑室之谈话”栏目,阐明编辑意图,评介刊物上的重要文章,预告下期内容,等等。在恽代英的努力下,《光华学报》成为五四运动前夕武汉地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推进学术研究与理论创新的主要阵地之一。

此后不久,恽代英和林育南等人组织了新声社,编辑出版了社刊《新声》半月刊(1919年12月转为互助社社刊)。该刊提倡白话文,传播新文化、新道德,反对和批判封建礼教及腐朽文化。在这前后,他还创办了《学生周刊》、《中学校》等进步报刊,均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这里我们特别要谈谈恽代英同志与利群书店。1918年夏季,他应聘担任中华大学附中教务主任时,为让青年学生“知道世界最新政潮、思想大概的必要”,特地在中华大学门口办了一个启智图书室,并组织了一个书报代售部,向广大青年推销进步书刊和报纸。1920年春,恽代英辞去中华大学附中的职务,和林育南、李书渠等为利群书局(原设计的名称)的开办积极筹集资金。他动员伯父捐资20元,又将书报代售部35串钱转来,租下武昌横街头的一栋房子,正式定名为“利群书社”,1920年2月1日正式营业。当年,利群书社发行各种进步书刊,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武汉地区的传播。在利群书店期间及以后不久,恽代英还创办了《我们的》、《互助》、《武汉星期评论》等进步报刊。一些寻求革命的知识分子,都把利群书社看成是长江新文化的中心,而恽代英同志就是这个新文化中心的组织者和领导者。1921年6月7日,利群书社因陆军第二师发生兵变时房屋被烧毁,书社关闭。改革开放后,我们华中师范大学重新恢复了“利群书社”,老革命家陆定一同志亲自题写了社名,这是我们很珍贵的财富。今天的“利群书店”正是属于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的。它已成为展示华中师大教学科研成就的一个明亮窗口,成为我们华中师大出版社展示出版形象的一个文化名片。

从1922年到1930年,恽代英同志指导或亲自创办或担任主编的报刊还有《半周刊》、《课余》、《新建设》、《黄埔日刊》、《红旗》、《红旗日报》、《每日宣传要点》等。而特别值得重视的是他主编《中国青年》。1923年8月,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南京召开。作为负责宣传工作的团中央负责人,恽代英和邓中夏一起筹办《中国青年》杂志。10月20日,《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机关刊物正式创刊,恽代英同志担任主编,主持刊社工作数年之久。《中国青年》是我国最早以马克思主义教育青年的刊物之一,也是我们党团结青年联系群众的一个重要阵地。这样一份进步的革命刊物,在当时一再受到反动当局的查禁和摧残,但它仍以不同的渠道,灵活的方式,被源源不断地发送到全国各地,得到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朋友的热烈欢迎。刊物的发行量不断扩大,从最初的几千份上升到五万多份。这在当时是一个惊人的、了不起的数字。

此外,还值得一提的是,恽代英同志在20年代曾经参与少年中国学会的活动,负责“少年中国学会丛书”的组稿与编辑工作,所撰《致少年中国学会同人》中蕴涵着较为系统、深刻的编辑出版思想。查上海图书馆编《中国近代现代丛书目录》(上海图书馆编印,1979年),少年中国学会编辑的丛书有2套,即《少年中国学会小丛书》(4种,1922年1月—1933年1月上海中华书局刊行),《少年中国学会丛书》(24种,1921年—1940年5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出版)。这其中一部分图书的编辑出版无疑是灌注了恽代英同志的心血、体现了他的编辑思想的。

在长达15年的报刊编辑出版生涯中,恽代英同志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新闻宣传思想和编辑出版理念。他自觉地把报刊作为改造社会、唤醒民众、教育青年的有力武器,积极投身到以图书、报刊编辑工作为依托的革命洪流中,把报刊编辑出版工作作为整个革命工作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为我党新闻出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认为,报刊最主要的功能是传播新思想,唤起人民革命的欲望。同时,他在丰富的报刊实践中对报刊多方面的作用和价值也有正确的认识。报刊的教育功能,传承文化的功能,促进学术交流、繁荣理论建设的功能,引导和纠正舆论的功能,等等,他都或进行过论述,或有过实际的探讨。而他在编辑出版实践中形成的编辑特点与风格,如对出版选题的精心组织,对新闻信息的及时发送,对内容真实性的认真把握,对报刊可读性的不懈追求,对教科书编辑中国化的真知灼见,对通俗简练文风的积极倡导,对报刊编辑形式美的努力探索,以及对读者心理的悉心分析,等等,都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库。这也是我们乐意编辑出版《恽代英年谱》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重要动力。

最近20年来,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已经先后出版了3本有关恽代英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分别是《恽代英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85)、《恽代英诞辰100周年纪念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1996)以及这次的《纪念恽代英诞辰11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而由李良明、钟德涛先生主编的《恽代英年谱》的编辑出版,更是我们在学校党委、行政及作者大力支持下,奉献给党史学术界和广大读者的一份厚礼,是恽代英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重要收获。编辑认真、设计大方、装帧雅致的《年谱》和《论文集》,比起以前的几本著作,从编辑出版的角度显然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此乃“一瓣心香祭英灵,两册论著播遗韵”。

斯人已逝,风范长存。我校老校长、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曾经倡导,尽快整理、出版《恽代英全集》。应该说,这是我们华师学人和华师出版人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有可能,我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将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与协调下,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专家学者,尽早促成《恽代英全集》的问世。我们还将配合恽代英研究的不断深入,推出更多更好更新的相关学术成果,为振兴百年华师增添光彩,为弘扬先进文化再做贡献。

(本文是在华中师范大学纪念恽代英牺牲75周年暨《恽代英年谱》座谈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