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概况

企业文化

用文化的眼光观察和解释古代语词——《中国古代文化语词类谭》评介

从文化的视角来研究语言文字,特别是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一直是王作新先生研究工作的一个特点,一种追求。其系列论文是这样,专著《语言民俗》也是这样,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订刊行的《汉字结构系统与传统思维方式》更是如此。最近他又推出了《中国古代文化语词类谭》(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列入“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以下简称《类谭》),一如既往地贯穿了用文化的眼光观察和解释古代语言文字的理路,是一部学术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兼具的优秀论著。

人们知道,语词是语言的基本组织单位;中国古代文化语词则是指见于古代文献、关联文化事象的语词。语词通常分为形式与内容两面。形式是其语音表现,它所承载的内容反映着人们在实践中所接触和认识到的主客观世界中的事物。如果根据语词的内容采取二分的原则,语词约可划归为自然类和人文类。前者是对自然界里的事物或自然现象的描写与表述,后者是对人类创造物,包括物质、制度以及精神诸层面事象的反映。《类谭》所探讨的文化语词,就是指后者,也就是内容反映人所创造事物的语词。

作者在《类谭》“前言”中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有效地认识和掌握古代文化语词要遵循的五个原则,即选词常用性,组织系统性,内容综合性,材料、方法多样性和诠释充分性。在“后记”中,作者又归纳了本书的四个特点:一是不止于个别语词的训诂,而是对古代文化语词的类聚辨释,体现有组织的系统性;二是不止于单纯的字词考辨,而是语词解释与文化史的考辨相结合,体现有内容的综合性;三是不止于文献资料的疏证,而是联系民俗与考古资料,体现有材料与方法使用的交互性;四是不止于学术理论的思辨,而是注重规律的认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体现有适用的广泛性。

正是基于以上的原则和追求,《类谭》选择了十类古代文化语词来“以类相聚”,深入讨论,终至集腋成裘,汇涓为川。这十个类别是:服装穿戴,食品饮料,房屋建筑,行路交通,起居交谊,人际称谓,文字书籍,时间年岁,死丧葬埋,荐享祭祀。对于这些来自中国古代文献的各类常用语词,其聚合采用类义聚合的方式,使之系统而不零散;其解释,则是将个体的形音义解说与同类的语义辨析结合起来,将语词的诠释与文化历史的叙说结合起来,使之内容充实,血肉丰满。这样的研究,重点是文化语词,但作用和价值又有所超越。比如,在“文字书籍”类,作者大类中又进行了细分,分别从“文字”名称史述、书籍材料及其名称、书籍的材料加工与写印、书籍的装帧及相关名称、书籍的内部构成及相关名称等几个方面进行细致的辨析,先后相续,形成内在系统。这种具有系统性的类聚辨释又不仅仅局限于语词本身的训诂,而是与文化史的阐发有机结合,它的功用和价值及于中国图书史和出版文化史。其他各类,如关于服装、关于饮食,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服饰文化史和饮食文化史的意义。至于书中对一些具体语词的探本溯源,征引诠释,则新见甚多。而作者提供给读者相关的历史、民俗、考古等多方面的古代文化知识,使非专家型的一般爱好者也能获得丰富的教益。加之作者行文和语言的表达简洁平实,明白晓畅,读来更觉亲切有味。

近些年来,有关语言文化学和汉字文化学方面的著作刊行了不少,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果。《类谭》的出版,无疑丰富和充实了中国古代汉语的文化研究。该书鲜明的学术特点,使其比起那些浮光掠影似的《汉字文化大观》一类的著作,更具学理和思辨色彩,更有系统性和科学性;比起《汉字文化学》一类侧重宏大体系构建、相对比较玄虚的论著,《类谭》又显得更为切实有用,富有实践性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类谭》的作者将在常见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把古代文化语词的类聚诠释和文化观照扩展开去,深入下去,取得更新更好的丰硕成果;我们也期待,作者能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在语言文化学和汉字文化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中国古代文化语词类谭》,王作新著,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20万字,定价18.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