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纪念恢复高考四十周年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高考改革研究丛书”

 

 

  “高考改革研究丛书”由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特聘教授刘海峰担任主编,丛书共22册,768万字,内容丰富、各有专攻,分别围绕高考制度及其改革的不同侧面,从理论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从国内到域外,系统展现了中外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最新研究成果。其中,刘海峰教授《高考改革的理论与历史》领衔的关于我国高考改革的著述,对高考制度的理论、政策、法治、内容、形式、效度和评价等进行了系统考察;唐滢教授《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为代表的域外高校招生制度研究,则对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等世界发达国家及地区的高校招生考试制度进行了专题探讨。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比较探究,丛书均注重历史梳理与史论结合,讲求古为今用和洋为中用,提出的高考改革政策建议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作为国内首套系统研究高考制度及其改革的专业书系,该丛书于2015年入选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丛书主编刘海峰,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特聘教授。兼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考试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科举文化专业委员会主席团主席、中国高教学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副理事长等。主要研究方向为考试制度与科举学、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是高考改革稳健派代表性学者和科举学的首创者。出版有《科举学导论》《高考改革论》等著述30余部。

 

  高考改革的理论与历史 刘海峰


  高考改革的历史反思 李木洲  


  高考形式与内容改革研究 张耀萍  


  高考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研究 刘清华  


  高考效度研究 吴根洲  


  高考评价研究 李雄鹰  


  高考制度伦理研究 徐 萍  


  高校招生考试法治研究 覃红霞  


  高校招生考试政策研究 罗立祝  


  我国高校招生考试中的区域公平问题研究 李立峰  


  中国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研究 刘额尔敦吐  


  中国高校自主招生研究 樊本富  


  中国语文高考史研究 周剑清  


  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研究 虞宁宁  


  台湾地区大学入学考试制度研究 杨李娜  


  俄罗斯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王 婧  


  英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王立科  


  澳大利亚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蔡培瑜  


  日本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胡永红  


  加拿大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李 欣  


  美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唐 滢  


  法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研究 卞 翠  

 


  作为我国第一套高考改革研究丛书,该丛书从酝酿到正式推出共花费16年之久,先后得到教育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支持,并获得国家出版基金资助。5月16日,“‘高考改革研究丛书’出版暨纪念恢复高考40周年座谈会”在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召开。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章开沅先生等众多专家学者出席会议。在我国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推出这样一套丛书可谓恰逢其时,是出版人和高考改革研究专家学者为纪念高考恢复40周年而献上的一份厚礼。  

   

 

  章开沅


  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  


  我已经告别多年从事的学术研究工作,比如辛亥革命、教会大学研究、南京大屠杀研究等。很多事情都放下了,但有一个事情却割舍不下,就是教育。我一生从事教育,自己已跟教育融为一体。我不敢说自己是个教育家,但我敢说自己是一个热爱教育的好老师。  


  我常说教育有先导性、前瞻性,要成为社会的引领者。我们谈教育的适应性多,总是要教育适应社会。学风是世风的先导,教育要引导社会潮流。一流大学要看是否能引领社会发展的潮流,成为社会风气的引领者;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成为社会发展潮流的引领者。  


  刘海峰教授主编的这套“高考改革研究丛书”有22本,我选看了其中的《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招生考试研究》,因为我研究基督教是从教会大学开始的。这本书内容丰富、功底扎实,用社会学的方法研究教会大学的招生考试制度,有一定的深度。里面教会大学史的部分,经得住考验。这本书我很有兴趣阅读,写得很好。  

   

 

  周洪宇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高考改革研究丛书”是一套具有时代高度、理论深度、历史厚度、视野广度的学术著作。在恢复高考四十周年这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出版,确实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这套丛书实际上提出了一套自己的高考制度改革理论,我认为这个是很了不起的。我把中国的教育改革概括为“一个核心,四大板块”,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其中的重要板块之一,因为老百姓特别关心这个,而这套丛书正好切入了这个时代主题。海峰被称作高考改革的稳健派,主张高考改革必须跟中国的国情相结合,必须与现阶段教育的发展相结合,不能简单地把其他国家的东西照搬过来。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海峰的《高考改革的理论与历史》。他从历史的视野来看今天,看未来的发展,把过去、现在与未来融为一体。这套丛书提出的改革主张是务实的,是务实的理想主义。  


  海峰的团队是一群可爱执着的人,他的团队建设是比较成功的。它有一个学术领袖,有几位像郑若玲、张亚群这样的一批学术中坚,同时还有像李木洲、罗立祝这样的一批青年新锐。他们有学术思想、有学术追求,而且持之以恒做这项工作。所以,这套丛书是他们这个学术团队这么多年来集大成的东西。  

   

 

  董泽芳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高考改革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发展,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影响到社会的发展与稳定,它已经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是教育改革的关键领域和重要内容。  


  1977年恢复的高考,不仅是许多人命运的转折点,而且成为一个国家与时代的拐点。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从个人发展来看,其价值都应该得到充分肯定。  


  我认为,我国高考改革应该坚持以下五个方面的取向:一是以人为本:高考改革的目标取向;二是公平至上:高考改革的价值取向;三是稳中求进:高考改革的过程取向;四是统分结合:高考模式的原则取向;五是刚柔相济:招录制度的策略取向。  


  上述高考改革五个方面的取向之间是彼此关联、相互影响、互相促进、不可分离的有机整体。其中“追求公平”是前提,“以人为本”是目的,“稳中求进”是方法,“统分结合”是手段,“刚柔相济”是策略。必须同时兼顾,才能相得益彰,最终将高考改革引向正确的轨道。  


  长期以来,关于高考制度的研究如海峰教授所言,是“三多三少”,即新闻报道多,理论研究少;一般议论多,深入分析少;零星探讨多,系统研究少。这套丛书立意高远、视野宏大、工程浩繁、研究扎实,是对高考制度进行的基础性、全面性、系统性研究,是以海峰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高考改革研究的重大成果,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的一套新的精品力作,出版意义重大。  

   

 

  王先霈


  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湖北省作家协会原主席  


  丛书非常全面,是很理性化的研究。我很感兴趣的是里面的一本《高考制度伦理研究》,这个研究角度很有特点,考风和学风、世风是分不开的,考风决定世风。回想起20世纪50年代我们参加高考的时候,整个50年代一直到1965年,好像考风基本上是比较正的,很少听说大规模舞弊的事情。有没有什么案子,也许有,我听说的好像不多。我们那时候监考非常松,但也没听说哪个地方抄袭舞弊。现在真的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手段越来越先进了,舞弊的手段越来越先进,反舞弊的手段也越来越先进。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很多研究都是非常好的,应该更进一步地去发展。我真的想拜托媒体把这些书好好地宣传一下。当然每一本书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高考全国都关心,是对社会、对国家的命运有影响的事情。怎么把这个做好?这就要有人研究。这个研究很全面,有很多方面,比如说考试经济等方面也可以继续做研究。 

 

 

 

  范 军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学报主编  


  海峰教授主编的这套“高考改革研究丛书”,还有董泽芳老师列入了最新国家出版基金项目的“高等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丛书”,无疑都是属于具有重要创新性的学术成果,也是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举师范旗帜,铸教育品牌”的具体措施。它们很好地体现了大学出版的一个重要功能——创新性(或革命性)。这套丛书聚焦学科前沿,关注社会热点,进行深入的、系统的学术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创新色彩。海峰教授及其团队所做的工作其实具有教育部智库、国家智库的作用。但他们这个智库的研究是既注重现实问题,有问题导向,又有很深厚的理论积淀,注重基础研究;既关注当下,又探究历史;既扎根中国本土,又放眼域外。这样的研究就能为国家的教育改革、高考改革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思想武库。海峰教授领衔的厦门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其成果体现了良好的学风、扎实的功力、开阔的眼光,已经还将继续在为教育改革、高考改革资政鉴镜、出谋划策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朱长华


  武汉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  


  高考的很多环节其实并不为人们所知。关注高考的分数、关注高考的录取结果,关注高考状元和升学率,似乎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基于此,对高考的系统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  


  当我打开这套“高考改革研究丛书”时,我惊叹于研究者独特的视角。这不同于社会上对高考泛泛的议论、评价或者批评。这套丛书有两个非常显著的特点:一是建设性,它让我们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高考;二是引领和指导性,它对高考与教育教学的关系研究、对中国语文高考史的研究,对基础教育教学的引领和指导是有价值的。这种从经验到科学、从感性到理性的分析,让我们对高考有了更新、更全面、更加深入的认识。  


  在阅读部分研究著作后,我对刘教授的研究团队有了更多的期待。一是期待研究方法上的多样性,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还要有关于高考的叙事研究、个案研究等;二是基于大规模考试理论、数据分析及评价方面的学科专题研究,让研究成果更大程度地来引导和指导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学改革。  

   

 

  李木洲


  湖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所长  


  这套丛书之所以能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不仅仅是因为高考这个选题很重要,是社会的热点和难点,更主要的是因为它是目前国内研究高考制度最系统、最全面、最完整、最深入、最理性的一套系列丛书,既包括哲学层面的理论探讨,也包含纵向的历史反思研究和横向的专题深入研究,还包括世界主要国家及地区的域外视角的比较研究,以及操作层面的高考实务研究。这套丛书与其说是中国高校招生制度研究的重大成果,不如说是世界高校招生制度研究的成功典范。  


  此外,还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本套丛书除了具备较高的学术理论价值外,还为中国的高考改革提供了重要参考,具备很高的现实指导价值。其中,很多的研究成果直接被国家全部采纳或部分采纳,如关于“自主招生改革”等的意见与建议,为中国的高考改革实践贡献了大量智慧,也为促进中国的教育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7-6-5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