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惠州日报|教育:文明薪火传承的重要载体

所谓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岁月浸淫,而始终流传的最具代表性、最完美的作品。学者陈青之先生呕心沥血,历时十年写作的这部《中国教育史》,就是一部经典之作。它对于人们了解中国教育发展史、进步史,洞开了一扇窗户,让我们清楚认识到中国教育发展的本来面目,中国教育对于培养千千万万具有家国情怀的优秀人才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教育的力量,保证了文明薪火在神州大地上代代相传,让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凤凰涅槃,步履坚定地顽强进击,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展示出自信的魅力。

客观公正地探讨中国教育发展的本来面目

《中国教育史》一书以独特的视野,归纳了中国教育的发展阶段。作者将中国教育的发展归纳为四个阶段。即“原始时代、封建时代、半封建时代、初期资本主义时代”;在“半封建时代”里,作者又根据不同年代、不同王朝教育的规模、特点,划分为三个时期。即“前期、中期、后期”。这样的归纳总结,线索清晰,条理分明,对于人们了解中国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掌握中国教育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

《中国教育史》一书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探讨中国教育发展的本来面目。在“原始氏族社会时代的教育”这一部分中,作者指出了教育是如何起源的。作者指出,原始社会“文化程度极其幼稚,生产尚以牲畜为主体,文字只具雏形,婚姻犹在亚血族时代,伦理观念未曾发生”,所以,“悠闲的教育制度无法产生”,当时的教育,就是教人捕猎缝制兽皮衣裳等,是与“实际生活完全一致”的。而随着文字的出现,阶级的出现,教育也就应运而生了。作者通过大量资料的查阅认为,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就慢慢有了幼儿、小学、大学的教学,但还没有可靠的教育制度。教育真正成为一种固定的制度,从现在资料看,是从汉平帝元始三年开始的。当时,“分学校为五级:在中央只有太学一级;在地方分学、校、庠、序四级”。从此以后,中国教育就这样接力发展,一步一个脚印前行,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手段。

用大量实例呈现中国教育在发展中贯穿一致的主线

《中国教育史》一书以丰富的史料,大量的实例,呈现了中国教育在发展中贯穿一致的主线,并充分揭示出教育的本质特征。在这部洋洋洒洒的巨著中,作者通过几千年教育发展的规律、特点来加以说明:中国教育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儒家思想起着支配作用,育人、化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宗旨与终极目标。作者指出,“儒家的势力,自战国以来,久已弥漫于社会。”“到了秦汉之际,孔子的人格被当时社会的崇拜,一天高涨一天,不仅学生儒生拜他为师,就是帝王、诸侯、卿相也尊仰他。”所以,儒家学说已经带有了“几分宗教性质”,成为统治全民族的思想基础。儒家思想,自然也成为各级种类学校的主要学习内容。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用儒家学说作为主线的中国教育,自然是把塑造人的优秀品德,作为最重要的任务。正是一代一代教育的洗礼,才造就了千千万万仁人志士,让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屹然不倒,始终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用生动事例说明,中国教育不是僵化的,是与时俱进的

这些年,把中国教育说得一无是处。在他们眼中,中国教育体系是僵化的,思想是落后的。真实的情况是这样吗?《中国教育史》一书用生动的事例说明,中国教育不是僵化的、一成不变的,而是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变化的形势展开丰富多彩的教育。中国教育诞生之初,主要以“文”为主,偏重于“道”的灌输,但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内容开始多元化了。在这部著作的“唐之教育制度及其实施”中,作者指出,唐朝的学校,开始出现研究各种科学的学校,尤其是医学教育异常发达。在唐朝的医学教育中,除开设中医理论教育外,还开设有“针灸、按摩”等。至于近代更是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不断拓展教育内容,过去中国教育比较薄弱的理工科内容、师范教育、特殊教育等,也逐渐兴起,对标世界。

历史,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过去的沉积。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就说明了解“史”的价值、学习“史”的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教育史》对于中国教育发展历史的梳理,对中国教育主线的解读,对中国教育不足的揭示,对于今天来说,也是具有极强借鉴参考作用的。

 

来源:惠州日报,2019年9月9日

http://e.hznews.com/hzrb/pc/content/201909/09/content_909855.html?from=singlemess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