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梅州日报|至美的人生情怀——读晓苏新作《桂子山上的树》



桂子山,是位于湖北省武汉市的一座很有名的山,桂子山上有一所大学,就是华中师范大学。桂子山上还有很多桂树,这些树都高大挺拔、郁郁葱葱。湖北作家晓苏就把自己的一部分随笔结集为《桂子山上的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年9月出版),让文化和自然现象互相映衬。

晓苏是大家都很喜欢的作家,他的多篇小说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的随笔也写得别有气象。在这本书里,既有对人与事的记述,也有对山与水的感怀,也有对创作思想的阐述……让我们能从多个侧面了解作者的文学思想与人生情怀。

晓苏是一个十分重感情的人,十分看重与他人之间的感情,无论是亲情、还是友情,他都十分珍惜。在他看来,父亲就是一本书,而子女们了解父亲的方法,就是不断地阅读父亲这本书:“父亲是一本书。对于儿女来说,父亲是我们的必读书。世上书万卷,其他的书都可以不读,但父亲这本书非读不可……在我看来,读父亲是一辈子的事。只要我们用时间来读,用阅历来读,用情感来读,用全身心来读,总有一天会把父亲读懂的。”作者在文章中,还记述了父亲背自己上山、送裤子给自己、为自己扛箱子的细节,仿佛是朱自清的《背影》的再现,令人十分感动。

晓苏不仅仅是一位作家,同时还是大学教授、文艺理论家,他认为,一个人写出好作品的前提,就是首先要做一个有良心的写作者:“我想,一个有良心的写作者不一定就能够写出好的作品,但一个没有良心的写作者是绝对不可能写出好的作品来的。在我看来,好的作品必须是真诚的,必须进入普通人的基本情感领域,必须在关注人们的物质生存困境的同时关注人们的精神生存困境。一个写作者要写出这样的作品来,他必须具备爱心、同情心和悲悯之心。而我认为,具备爱心、同情心和悲悯之心的前提就是要有良心。如果一个人连起码的良心都没有了,那他还会有爱心、同情心和悲悯之心吗?”

晓苏就是一个有良心的写作者,他的创作经历充满了悲悯情怀。他的许多作品,都是关注乡村题材,关注着那片土地上的疼痛和无奈。诚如他自己所说:“乡村的变化从物质的层面来看,毫无疑问是进步了,但是从精神层面说,我们的乡村却是在大步倒退,情感的荒漠化现象且趋严重。”正因如此,晓苏的文学创作才具有一种苦难意识和担当精神,肩负起了时代的使命和责任感,青年评论家李遇春曾评论道,晓苏关怀底层农民的命运,书写他们的悲喜歌哭,揭秘他们的心理波澜,或直陈底层的苦难,或反讽底层的荒诞,以现实主义为本,适当吸纳现代主义的元素,忠实地记录下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为标志的后改革时代的到来,中国农村所呈现的从物质到精神的荒漠化景象。

桂子山上的树是美丽挺拔的,作者这样深情地写道:“不知道同学们想过没有,桂子山上的树,为什么这么多?这么粗?这么高?我想,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这座山上土脚深厚,只有土脚深厚,树根才扎得深,扎得广,扎得稳;二是这座山上阳光充足,只有阳光充足,树干才能长得快,长得开,长得好;三是这座山上空间开阔,只有空间开阔,树才能自由地生长,独立地生长,往粗里长往高处长。正是由于以上三个因素,我们桂子山上的树才长得这么多,这么粗,这么高,而且还出现了许多顶天立地的大树。”这段话是作者在一次毕业生典礼发言上所讲的,显然,他是在寄寓所有即将毕业的学子们,都能成为栋梁之材。

这是一本能给读者带来丰富启迪的书,从这本书里,我们跟作者一起读父母,读师友,读诗书,读山水,读城乡,读出人间真情和人生至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桂子山上又一度桂花飘香。在明净的秋空下阅读这本书,真是一种至美的人生享受。


来源:梅洲日报,2019年11月1日,7版

http://mzrb.meizhou.cn/html/2019-11/01/content_2294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