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中国社会科学网丨楚文化:荆楚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

  (记者明海英 通讯员白炜)11月12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玉堂座客华中师范大学,在该校利群书店与数百名学子面对面交流,阐释楚文化精髓。

  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馆长刘宝卿主持讲座。讲座开始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向图书馆捐赠由刘玉堂教授签名的新著《楚脉千秋》,刘玉堂教授著作展览同时在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举行。

  刘玉堂表示,楚文化是指公元前11世纪末至公元前3世纪末,长江中游地区一个异姓诸侯国——楚国人民创造并发展的文化,它代表了当时长江文明的最高水平,秦汉以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楚文化中蕴含的某些精神是楚文化的内生动力,又是湖北文化和荆楚文化发展的源头活水。”他将楚文化的六大特质概括为:“筚路蓝缕”的进取精神、“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一鸣惊人”的创新意识、“上善若水”的和谐理念、“九死未悔”的爱国情结、“一诺千金”的诚信品格。

  谈及楚人“抚有蛮夷,以属诸夏”的博大胸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刘玉堂引用《吕氏春秋》记载的“楚王失弓”故事予以阐发。他讲到,有一次楚王外出打猎,不小心弄丢了最喜爱的一把弓。侍从急着准备四下寻找,不料楚王大度地说道,不必找了,“楚人失弓,楚人得弓”,弓只是换了个主人而已,还在楚国人手中。此事传到孔子耳中,他主张去掉“楚”字,变成“人失弓,人得弓”,不必计较是不是楚国人失弓得弓。老子听后则主张把“人”字也去掉,变成“失弓,得弓”,因为在老子的心目中,弓是物质的,物质不灭,你拾或者不拾它总在那里,故失也就是得。“‘楚王失弓’的故事显示了楚王沧海之胸襟,孔子乾坤之度量,老子宇宙之境界,凸显出楚人顶天立地、放眼寰宇的博大胸怀和天地浩然的开放气度。楚文化‘大象无形’的开放气度,是中国文化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刘玉堂说。

  “楚人在精神和物质方面创造了哪些奇迹?”“九头鸟是褒义还是贬义?”“楚国语言文字有没有流传?”互动环节,读者踊跃提问,刘教授予以详细解答。

  本次楚文化讲座由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本科生院主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20年11月15日)

       http://m.cssn.cn/zx/zx_bwyc/202011/t20201115_52167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