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学习强国/长江日报丨在沙漠种地的48岁农村大婶出书了 “我喜欢我的庄稼,我热爱我的土地”

《田鼠大婶的日记》封面上裴爱民的头像,是她在玉米地边的自拍照。粉色头巾是沙漠里的女子出门必备,防日头,防风沙。


1万元稿酬,在地头灶间写下的那些字,抵得上好年成10亩玉米地的收成了!9月23日,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薛百镇上新村吕家庄48岁农民裴爱民收到了出版社汇给她的稿酬。

今年9月10日,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裴爱民的《田鼠大婶的日记》。这本20万字的日记中,还有她用蜡笔画的44张插图。

民勤县地处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交界处,距离武汉有1800余公里。裴爱民和丈夫、公婆在这里种着30亩地,养鸡养羊,生儿育女。

从少女时代起,裴爱民就喜欢“写字”“画画”,她把自己喜欢的一切用文字写下来。早些年,她先在纸条上、学生的练习本上写,后来又写在微博上。

2020年疫情期间,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年轻编辑张华偶然刷到一个名叫“田鼠大婶”的微博,这些温暖的文字,抚平了她内心的焦虑。后来,张华穿过大风扯起的沙帘,来到裴爱民的家向她约稿。

“我就是个真真切切种庄稼的女人,我喜欢我的庄稼,苞谷麦子土豆,我热爱我的土地。”这种喜欢和热爱,写在了《田鼠大婶的日记》的封面上。

《田鼠大婶的日记》。

裴爱民笔下的西北乡村

在麦黄的六月天里,她写田野上的丰盛: 一早上都是生气的事儿,太生气了!看,卡米(注:一种灌木浆果)熟了,一嘟噜一嘟噜的红,没人吃!黄喇嘛开花了,一大墩一大墩的黄,没人瞅一眼!黑枸杞黑了,红枸杞红了,谁来摘啊?着急啊,再没人来,鸟儿们都要吃光了!吃黑枸杞拉黑屎蛋儿,吃红枸杞拉红屎蛋儿! 种个秋白菜,她的笔端下是踏实: 趁着清晨的凉风,趁着新浇的湿地,扛着铁锹,拎着筐,人们都来种秋白菜。葵花已经结籽,苞谷正在扬花,夏天快要过去,立秋已姗姗而来。 我喜欢这样诚实的生活,热爱土地、辛勤劳动,我们跟着节气种植庄稼,我们的心是踏实的。

庄里人很惊讶

“老陈家的媳妇写书了”

28年前,吕家庄老陈家从15公里外的北面沙窝里娶回了一个20岁的新媳妇。新媳妇胆小,下地时就跟在婆婆后面,干活回来也不出门,安静得很。这就是裴爱民初到婆家时给庄子里乡亲们留下的印象。

比裴爱民大3岁的丈夫陈兴民知道,自己的新婚妻子爱读书,灶火边、床上、桌子上,放着她读的书。

中考那年,裴爱民因为数学拉了分,没有考上高中,回到沙漠里帮父母种地。父母给的零花钱,她从不买衣服和零食,全部用来买书了。

第一次跟着婆婆到县城,裴爱民偷偷花13元买了一本《简·爱》。在沙漠里种庄稼,手里的活钱很少。裴爱民现在还觉得这个书卖得很贵。

只有县城才有书店,庄稼人有事才去县城。算下来,一年去县城也就三五趟。每次去,裴爱民都会买上一两本书。

她至今记得,到婆家后,买的第二本书是高尔基的《在人间》。庄稼人买书不易,同学间就互相借书看。

这两本书被同学借来借去,现在也不知道最终落在了哪个同学手上,“唐诗宋词、泰戈尔的诗,他们不借,都还在”。

念初一时,裴爱民的作文《酸胖》发表在《少年文史报》。那是她第一次偷偷投稿,竟然发表了,一下子收到了好多读者来信。裴爱民写文字的热情也被点燃了,她又开始写诗,写小说。初三时,《中学时代》又发表了她的小说《玉芬》,讲的是父母不让女儿念书的故事。

安静的裴爱民农活干得不好。看着村里媳妇们很快就学会了各种庄稼地里的活,婆婆心急数落她,带着她去干活。“叫我浇水我就去浇水,叫我薅草就去薅草。”她不回嘴,也不觉得委屈,只是干活更加劲。

5年前,裴爱民在微博上把家里和庄子里的枣子卖了出去。邻居向婆婆夸,“你家媳妇真有本事啊。”婆婆听了不搭腔,其实心里很高兴。

裴爱民的《田鼠大婶的日记》出版后,庄子里的人很是惊讶:“老陈家的媳妇竟然写书了,还真是大门背后关着的秀才!”

来农场的大学生

“大婶,您写得真好”

20万字的《田鼠大婶的日记》,记录的基本都是吕家庄的人和事。

吕家庄的人们跟着节气种庄稼,裴爱民的书也按“打春”“立夏”“秋风”“冬至”四季来编排。书中的365篇短文,全部选自她近两年来在微博上发过的文字。

沙漠里的村庄,平时鲜有外人来。2020年10月20日,在张华来到吕家庄向裴爱民约稿之前,裴爱民从来没有想到过自己能出书,“大作家才能出书哩,我一个只念了初中的农民咋能出?”

这个喜欢写字的媳妇,生了儿子、女儿,因为要带孩子,还要上地干活,写字中断了几年。

2003年,女儿3岁上了幼儿园后,裴爱民又重新开始写文章。捡起用蜡笔画画的爱好,是为了帮助儿女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外作业。

她把孩子们的练习本撕成一张一张的,带在身上,再带半截铅笔,干活时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写下来。

她写苜蓿花、胡麻花。她写蝴蝶、墙根下蟋蟀唧唧叫。她写春天的沙尘暴,写在风沙里种小麦的人。她写夏天浇水、薅草,秋天掰玉米、摘辣椒。她写庄子里小猫睡觉,写冬天的羊群,写男人们喝酒,写女人们年关前叽叽喳喳去镇上添置床单被套。她写庄子里的女人,甚至还写了一个系列。那些与她一起下地干活一起带孩子的女人,她太熟悉她们了。大西北的风物人情在她的笔下生动、新鲜,冒着热腾腾的大漠气息。

裴爱民不知写过多少张这样的小纸条,“反正喜欢的就写下来”。每天,生活都有令她欢喜的事。

2011年,庄子边上的农场来了大学生种试验田。那时,裴爱民家里还养着两头驴。裴爱民随公公婆婆牵着驴去农场干活,一个人一天能挣15元。

休息时,裴爱民掏出纸条和铅笔,坐在地头写了起来。“大婶,您写得真好!”学生们围上来读。

得知面前这个牵着毛驴来打工的大婶一直在写作,一个叫张玉新的学生对她说:“婶子,我给你手机上下载一个微博吧,你想写啥,可以发到微博上,不光可以保存下来,在网上还会碰到好多和你一样喜欢文字的人。”

田鼠有一个习性,总是忙着自己的活路,不为外界所动。裴爱民觉得自己跟田鼠还是很像的,于是她用“田鼠大婶”作为自己的微博笔名。从此,她像读书时写日记一样,每天写。

一开始,没有粉丝,没有评论,裴爱民也不在意,就当是省了从小纸条誊抄到本子上的麻烦。

裴爱民微博开通3年后的一天,她写道:“我们种的庄稼生了虫子。”一个山东人关注了她,留言说:“我们这里的庄稼也生虫子了。”这句话,让裴爱民高兴了好几天。

裴爱民笔下的吕家庄,即使是繁重的劳作,即使是大风卷起漫天黄沙的恶劣环境,也总是那么美,那么暖。有粉丝在她的微博下评论:读您的文章,不累,很舒服。

7月底,一场大冰雹打坏了正在抽穗的玉米,今年玉米棒子比去年小了一半。“他们明年肯定还会种,不会因为今年庄稼没种好,明年就不种地了。”裴爱民说,农民的这种坚韧和豁达、乐观,就是大地里长出来的,本来就很美。

送电脑的老奶奶

“我喜欢读你的文章”

2014年,海南的一位老奶奶给裴爱民寄来她儿子用过的电脑,“我喜欢读你的文章,你用电脑写方便!”至今不会说普通话的裴爱民,先是学笔画,后来用拼音,碰到拼不出的西北方言,她就将输入法转换为手写。她的微博,她的《田鼠大婶的日记》,全是原汁原味的西北话。

裴爱民的微博粉丝涨到了6000后,增长就比较慢了。看她文字的人,有的是像她这样喜欢写作的,也有的是从农村进了城的,在她的文字中寻找故乡曾经的模样。

粉丝们看到裴爱民微博里家家户户房前屋后的枣子,要买。庄子里30户人家,家家都种有五六棵枣树。以前,自己吃,吃不完就送人。

裴爱民在微博网友的帮助下,开始在网上卖枣。自己家的枣,挑好的2元0.5公斤。邻居家的0.5公斤5元,因为她收回来时0.5公斤要3.5元,挑去不好的后,成本就高了。天高地远,2.5公斤枣,邮费就要26元。

3年前,广东中山的一个粉丝,吃了裴爱民寄去的南瓜,一吃难忘,就建议裴爱民每年种一亩地的南瓜,她帮助卖。连续3年,这位粉丝每年能帮裴爱民卖1000公斤南瓜,她也不挣裴爱民的钱。裴爱民每年将地里最大的那个南瓜寄给她,她就特别高兴了。

还有网友要大蒜洋葱土豆,特别交代,“不要用化肥,不要打农药。”一年下来,裴爱民在网上卖农产品的钱有1万多元,除掉成本后有6000多元的盈余。这是她种地之外,给家里赚来的。

开春了,今年种些啥?给她派了几十年活的婆婆来问她。裴爱民首先把粉丝们要她种的品种安排上,也不多,几分地就够了。家里的地,主要还是种玉米。

听说出版《田鼠大婶的日记》出版社花了钱,裴爱民心里又急又不安,“那是花了国家的钱哩!”

“出这本书,是赚不到钱的,但是一个西北贫瘠地方的农民,坚持读书写作,很受感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周挥辉社长在谈到为什么给裴爱民出这本书时说,通过给她出书来鼓励她。

编辑张华也急。她说去了一趟吕家庄,那里的人们在那样艰苦环境里乐观地生存,实属不易。她就想着一定要把大婶的书卖好,让更多的人知道大婶,让大婶帮庄子里多卖点他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张华联系图书推送平台,请平台宣传一下大婶的书,对方问:“哪个知道田鼠大婶?爆点在哪里?”

这些天,在遥远的沙漠里,48岁的裴爱民正紧张地和他们庄子上的人,抢收玉米和辣椒。天气渐渐冷了,霜下来,它们就会被冻坏了。(来源:长江日报-长江网 责任编辑:李智恒 余军)


来源:学习强国(2022年9月29日)

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018490968626086899&item_id=1018490968626086899&cdn=https%3A%2F%2Fregion-hubei-resourc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pid=&ptype=-1&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