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媒体报道

中华读书报丨发现“隐藏”的美好:《田鼠大婶的日记》编辑故事



 《田鼠大婶的日记》插图



策划编辑《田鼠大婶的日记》一书,让我再一次深深认识到:不管时代怎样变化,出版业态怎样变化,出版人都要永葆文化理想和情怀,紧跟时代步伐,于“不经意”处发现打动人的东西,让“隐藏”在人间的美好,通过编辑劳动,让其像金子一般闪闪发亮。

  历经两年,《田鼠大婶的日记》2022年9月与读者见面了。书甫一面世,社会反响之热烈既在我的预料之中,也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这本书记录的是被腾格里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包围着的甘肃武威市民勤县一个叫薛百吕家庄村的故事,一个叫裴爱民(笔名田鼠大婶)的只有初中文化的农村妇女用简单朴素的文字写下了365篇日记,记录了我国大西北的农村(自然风物)、农事(劳作场景)、农人(生活场景),有黄沙漫天、日出日落,有苞谷麦子、辣椒南瓜,有磨面蒸馍、放鞭炮、烧社火……小小的村庄里一群可爱的人,他们用双手诚实地劳动,挥洒汗水,与沙漠作伴,与黄沙为伍,快乐生活,内心丰富和充盈。书中蕴藏着大西北乡村农民生活的本真,流露着西北乡村人与人、人与自然纯洁质朴、和谐共生的关系。

  网络结缘

  2020年4月,因新冠疫情居家办公的间隙里,我偶然看到发布于2018年3月30号的一条微博,配图是开在黄土院墙外的几枝杏花,构图淡雅简朴,是我喜欢的那一种,于是点了进去,关注到了博主“田鼠大婶”。微博里,田鼠大婶的文字朴素自然:初春,家门口的老榆树发了嫩芽,黄土墙根下开了几枝杏花;夏天的夜晚在屋顶上睡觉,听着啾啾虫鸣,数天上的点点繁星;秋天,村子里有人家嫁姑娘、娶新媳妇;晴朗的冬天,去沙窝里玩耍,过年村子里燃放鞭炮、烧社火……

  起初,我以为这文字是一位文学工作者在此体验田园生活的记录,我就继续翻看田鼠大婶的微博,因为看得太过沉迷,以至于炒菜做饭的时候,脑子里还在想: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大婶呢? 她笔下偷偷啃食苞谷嫩苗的喜鹊是在田间跳跃的小精灵,春天里狂风扬起的沙尘暴是她的绿野仙踪……

  直到我翻完了田鼠大婶从2011年9月到2020年4月发布的几千条微博,我才知道,她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她的村庄三面都被沙漠环绕,“三趟路口三趟沙,大风一起不见家”,是当地自然条件的真实写照。48岁的她和丈夫种了二三十亩地,养育了一儿一女,儿子在兰州工作,女儿在大连读大学。这些年,年轻人都搬去城里了,她和丈夫依然坚守在庄子里。他们乐观豁达,把劳动当歌唱,把生活酿成蜜。这样有趣的农村大婶,这么优美的文字,难道我们不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吗?

  西北之行

  中国是农业大国,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9年聚焦“三农”;中国现代化,“三农”现代化是关键;全面小康,农民小康是关键。如果没有田鼠大婶及许许多多和她一样的农民,选择坚守故乡故土,建设家乡,播种希望,农业、农民现代化是不可能实现的。于是,我策划了这样一个选题:西北沙漠小村庄的农民,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讲述他们的故事,记录他们的农忙农闲、自然风物、四季变迁,记录他们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他们与粮食、与土地、与动植物的亲善关系,彰显劳动人民坚强刚毅、乐观豁达、积极向上的时代风采,这也不正是我们出版人的文化情怀和使命担当吗? 于是,我同编辑室的同人们商量并征求社领导的意见,获得了他们的支持。

  2020年10月中旬,我乘坐高铁从武汉到兰州,又坐绿皮火车从兰州到武威,再从武威市区搭乘小巴士,一路辗转,来到了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薛百镇上新村吕家庄,映入眼帘的是黄沙、狂风。这样一个贫瘠地方的一个普通劳动妇女,是怎样做到能始终乐对劳动,乐对生活,坚持用鲜活的文字记录生活,记录劳动,传递真善美的? 终于来到了田鼠大婶的家,几句简单的交流,果然,田鼠大婶就是我心目中的一个“她”,有着西北劳动者的淳朴和憨厚,但眉眼间明显有捕捉生活细节的敏锐和灵气。随后,大婶领着我参观了他们的村庄、庄稼,详细介绍了当地的民俗风情,热情邀我品尝她亲手种植的土豆。

  民勤之行,更坚定了我做“田鼠大婶”这个选题的决心。大婶的文字干净自然,朴实无华,温暖人心,大婶的形象在我心目中越发美丽——这样的美,不是指光鲜、华丽的外表,而是有一个生动、有趣的灵魂。

  编辑打磨

  最初我想用散文集的形式,让大婶把仅有几十字的微博文本扩充成几百字到千把字的散文。反复思考后,觉得刻意扩充反而会失去文本原

  有的妙趣和意境。最终决定还是原汁原味地把大婶的日记“搬”到书上,只在体例上再“创意”,使读者感觉看书就像过日子,过一天就翻去一页。全书按照(打)春、(立)夏、秋(风)、冬(至)四季,展现西北沙漠边缘一个村庄里的自然景物、农忙农闲、风土人情,勾勒出一幅幅陌生而亲切、朴实而浪漫、单纯而有趣的西北乡村劳动生活画卷。全书按一年365天分为365个日记文段,一天一篇日记,短小、简洁,也符合当下人们碎片化阅读的习惯。

  按照我的建议,大婶开始了紧张的日记修改整理工作,由于大婶只有初中文化程度,又是第一次写书,也紧张也激动。微博、抖音里关注大婶的人,包括他们当地的热心人士也给她提建议,叫大婶按照所谓的畅销书的“套路”写稿,大婶犹豫着。我安慰大婶:像以往一样,不受外界干扰,本真记录,安静写作。大婶普通话讲不好,我就通过微信用文字与她联系沟通。大婶白天要在田里干活,晚上才能写稿。在这个过程中,大婶还学会了使用电脑,经过一年多的修改、打磨,2022年春天,基本定稿。

  翻读大婶整理后的稿件,文本富含的西北乡村生活气息,像一锅香气腾腾的煮熟的土豆,扑面而来。但只有文字,好像略显单调了。为难之际,我发现大婶2016年的一条微博里有蜡笔画,于是我赶紧问大婶,那

  幅画是不是她画的,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喜出望外。在我的鼓励下,大婶又拿起蜡笔,创作出了一幅幅春耕地、夏扬麦、秋收苞谷、冬杀年猪的乡村生活劳作图。不久,几十幅画从她家乡寄到武汉,包裹一打开,来自大西北的细沙掉了一桌子。几十幅画,虽然线条粗糙、略显稚拙,但朴实清新、生趣盎然,充满生活气息,最后我们选了44幅,配入书中,努力为这本书锦上添花。

  2022年4月份的一个上午,在田里干活的田鼠大婶给我发来一段文字:“我就是个真真切切种庄稼的女人,我也喜欢我的庄稼,苞谷麦子土豆,我热爱我的土地,我也享受种庄稼的四季,带给我的不光是辛劳和收成,还有享受它们不同季节生长的过程和模样,还有那些鸟儿和野草野花们,我都是怀着感激的心情和它们相处。”我再次被大婶的文字和情怀震撼,这样的文字,没有对劳动和生活的无限热爱是断然写不出来的,这段文字我们必须把它放在书上最醒目的位置。

  关于书名,我想了几个,如,田鼠大婶的四季、田鼠大婶的村庄、田鼠大婶的乡亲和庄稼、田鼠大婶的日子、田鼠大婶的日记。为此,我还征求田鼠大婶的意见,包括文艺理论家王先霈先生、作家晓苏先生的意见,他们也一致认为大婶的文字干净、生动、自然,是不可多得的好文字。晓苏先生说,既然这本书是用日记的体例来呈现,干脆书名就用“田鼠大婶的日记”为好。最终,我决定就用这个作为书名。

  对于版式设计,特别是书的配色、版芯、留白、字体、字号,章节、文段之间的过渡等,我与美编反复磋商,对细节一一打磨。全书主体采用浅淡色调,四种鲜亮的色彩呼应四季,同时选取四个典型的形象(春燕、夏蝉、秋月、雪鹿)来代表四季变换,将一年四季、四幅画卷严丝合缝地拼接起来,这样呈现出来的是平平淡淡的乡村劳动和生活场景,有播种、劳作、收获和喜悦,丰富多彩且生机盎然。

  美编罗明波老师在封面设计上倾注了大量心血,他采用了斜切护封和裸脊的设计,封面色调柔和,带有泥土的清新和自然的芬芳。封面上的每一根线条,每一抹色彩,每一个形象(猫猫、土豆、玉米等),都彰显出他的用心。罗明波提出需要大婶的一张照片,正在田间劳作的大婶就趁着间隙,叫旁边的人用手机帮她拍了一张。于是,就有了本书扉页上大婶那张裹着粉色头巾,晒成赭色的脸颊。

  意料之外的反响

  2022年9月底,《田鼠大婶的日记》出版了,书一面世,即受到了读者、媒体的热捧。《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学习强国”平台、央视、新华网、《中华读书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甘肃日报》《河北日报》《西安日报》、澎湃新闻等媒体纷纷进行了报道。长江日报报业集团记者田巧萍辗转联系,深入采访了田鼠大婶,她在《武汉晚报》发表了一篇长达5000余字的深度报道,引起了“新闻人”的广泛共鸣。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丰收季”栏目组来到大婶家,制作了节目《“田鼠大婶”的丰收日记,太有趣了》。出版家周百义在文章《河西走廊上仰望星空的“田鼠大婶”》中写到,田鼠大婶在几十年艰辛的农村生活中,以一个乡村妇女的视野,追求诗和远方,值得钦佩。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走中国西北角”接力采访活动项目团队被《田鼠大婶的日记》一书深深打动,采访了田鼠大婶。网友们纷纷为田鼠大婶的乐观、豁达的品格点赞,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为农民出书的理想和情怀点赞,为出版人践行自己的责任和使命点赞。

  书出版后,地道乡村农民田鼠大婶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中国作家协会党组书记张宏森给大婶发来亲笔信,高度肯定了大婶在辛勤劳作之余笔耕不辍的精神,并邀请她加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甘肃省武威市妇联组织召开《田鼠大婶的日记》座谈会,号召大家学习和弘扬田鼠大婶裴爱民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豁达乐观的精神。田鼠大婶家的小院子被设立为电商中心进农村示范点,她通过网络直播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民勤县融媒体中心组织带领学生娃娃们拜访田鼠大婶,跟着田鼠大婶写日记。甘肃《学生天地》杂志开辟专栏“跟着田鼠大婶写作文”,《小演奏家》杂志连续刊登大婶充满生活气息的画作。

  书出版后的3个月里,我也收到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文学爱好者的信件和电话,有农民、工人、教师、学生、小商贩等。让我感动的是,他们在平凡生活中,始终葆有对文学的热爱、对写作的坚持和对梦想的追求。

  策划编辑《田鼠大婶的日记》一书,让我再一次深深认识到:不管时代怎样变化,出版业态怎样变化,出版人都要永葆文化理想和情怀,紧跟时代步伐,于“不经意”处发现打动人的东西,让“隐藏”在人间的美好,通过编辑劳动,让其像金子一般闪闪发亮。

  (本文作者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编辑)


来源:《中华读书报》(2023年2月1日 第6版)

https://epaper.gmw.cn/zhdsb/html/2023-02/01/nw.D110000zhdsb_20230201_2-06.htm